医患关系曾是社会关系中最亲密也最有人情味的关系之一,曾几何时,即便是背着一个小药箱、行走在中国穷困农村里的赤脚医生,也让人肃然起敬。可是令人尴尬的是,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医患关系却变得如此脆弱、可怕。人们在谴责行凶者丧心病狂的行径之时,也不由得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让医患关系变得如此紧张?
也许有人说,现在有的医生只知道多开药、多做检查,并没有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确实,类似医生在剖腹产手术时接电话、切掉产妇子宫,退休医生坐诊、与医托一起欺骗患者的负面新闻,暴露了一些医生背弃医德、见利忘义的医德滑坡现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下大多数医生都是尽心尽力为患者看病的。以此而言,医患矛盾冲突的加剧,一方面是社会普遍缺乏信任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现行医疗体制不合理的“牺牲品”。
从根本上说,唯有彻底医改才能解决医患关系的异化。眼下,在医疗卫生领域,护理、诊疗服务的收费与成本并不成比例,甚至出现价格倒挂,逼得大部分医生不得不开大药方、大检查。因而,提高医生的诊费,让医生以技术和服务养活自己,并对自己的技术和服务负责,而不是靠开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既能降低虚高的药费,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又能赢得患者的尊重,重拾医患之间的信任,当是个良方。
放眼世界,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只有中国医生仍然在靠卖药生存。尽管这几年医改也在朝这个方向改进,但进度太慢、力度太弱。一项调查显示,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医不过二代”现象的出现,也在提醒着我们,改变医患关系,重塑医生职业的神圣性,迫在眉睫。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