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艺术“剩宴”缘何成商业饕餮
方翔
  方翔 

  从9月初进驻北京园博园,到十一期间光临颐和园,在北京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大黄鸭”27日离开北京。在游客和大黄鸭“亲密接触”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据估算,总收益可能超过两亿元。而就在今年6月,在上海新天地进行的“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博览”,虽然也不是免费参观,但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无论是大黄鸭,还是哆啦A梦,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艺术品,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界的“剩宴”。它们刺激的并不是大众的艺术神经,而是人们关于可爱、纯真的美好童年的回忆。它们离商业很近,离艺术很远,通过激发公众的愉悦感来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赚钱道理,为何我们就设计不出这样的卡通形象呢?我们拥有人才,我们不乏创意,但我们缺少的却是情感。当“大黄鸭”成为世界级明星之后,马上有无数商家窥见了其中的商机,愿意花费巨资将自己的产品商标印在“大黄鸭”上,但是却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创作者霍夫曼的拒绝。不管多么有创意,多么受欢迎的东西,一旦被过度商业化,被过度地开发利用,那么就势必开始走下坡路。 

  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大黄鸭和哆啦A梦,都是在香港“首秀”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才被引入到内地的。在香港的商业空间展示传播的过程中,它们成为一个符号,与原本的艺术价值有了偏差。正如好莱坞拍出了《功夫熊猫》,中国的熊猫,中国的功夫,却在好莱坞被“发扬光大”,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观众,并赚得盆满钵溢,艺术与商业如何结合,海外机构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这实际上是我们在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缺乏的。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商业,而在商业运作中又过多地依赖艺术的作用。到头来是两头不着边。 

  大黄鸭本身并不是软实力,只有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释放出无形的影响力。现在,许多人都提出了用创新、创意建设城市的软实力,从大黄鸭以及哆啦A梦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以及创意,有时候并不是要创造新的事物,而是赋予事物以新的想象和内涵。当我们以另一种形式、在另一种场景中“看到”这些熟悉事物,就会“重新审视”他们的意义,甚至学会欣赏这些事物,这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从一条新消法的解释说开去
印象·照相
科技入侵
“虚假团购麦当劳”的真相是什么
新秋快板
艺术“剩宴”缘何成商业饕餮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艺术“剩宴”缘何成商业饕餮 2013-10-30 2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