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是初唐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在唐高宗龙朔二年,官至宰相。由于武则天在朝中飞扬拔扈,令唐高宗李治十分郁闷,上官仪建议废后,李治让他起草诏书。不料武则天涕泣陈请,娇态媚上,事遂中辍,唐高宗与武则天又复和好,这让武则天从此深恶上官仪。至麟德元年,武则天杀上官仪与婉儿的父亲,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其母郑氏沦落为奴婢。
上官婉儿从小聪颖早慧,在郑氏教育下刻苦攻读,少年时即能吟诗作文,名声在外。她14岁那年被武则天召入命题作文,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武则天见其词藻华丽而文理流畅,遂让婉儿掌管宫中诏命,由于婉儿个性强,又初涉宫中事务,不久因罪欲诛,武则天怜其文才,仅处黥面而免死罪。
从此,上官婉儿变了一个人,她开始曲意伺奉武则天,她在与武则天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学到了武则天精明强干而极有心计的弄权之道。由于她日益获武氏信任与器重,武则天让她参与朝廷政务,处理百司奉表。上官婉儿权势日甚。
唐高宗卒后,唐中宗即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她令众臣献应制诗,为提高女人的地位,武则天让上官婉儿品评诗之优劣。当时,以沈佺期与宋之问的诗名最盛,两人又互不服气,上官婉儿对两人诗句的格律、声韵、诗风一一作了分析,“秤量人才,其所甲乙藻鉴特精”,上官婉儿评诗,很重视诗的格律,客观上对唐代律诗的定型起到了作用。
上官婉儿又劝说唐中宗设置昭文馆学士,选李峤等二十余人为馆内文士,提高文学地位,推动诗歌创作。上官婉儿自己诗作很多,虽为应制之作,但间有佳句,其诗“才思鲜艳,笔力疏爽”。由于上官婉儿的提倡,初唐吟诗作赋成风,一些诗人也被引入宫中参加宴乐,不少文人还以被上官婉儿品评诗作为荣。中书侍郎崔湜与上官婉儿私通,竟被荐为宰相。崔湜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依靠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为其辩护而不失其位。
武则天废李唐自立为帝,上官婉儿又凭其才干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人物之一。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仍受宠,专掌起草诏令,并拜为昭容。神龙二年,武三思依靠韦后与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大杀朝臣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五王,在腥风血雨中,上官婉儿不仅安然无恙,还成了武三思的情人。太子李重俊在景龙元年与羽林军头目李多祚带三百余人,杀武三思等人,并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逃至内宫扬言:“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捕弑皇后与陛下。”唐中宗、韦后保护了上官婉儿,太子兵败被杀。景龙四年,太平公主权势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当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密谋欲立李重茂为太子。不料,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军入宫杀韦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执烛迎接,并将遗诏献给李隆基,想求其不治死罪,但李隆基觉察上官婉儿弄权日甚,不可不杀,遂令人斩于旗下。
综观上官婉儿一生,确实跌宕起伏,她周旋于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韦后、太平公主之间,在政治舞台上,她或韬晦,或淫乱,或沉着,或借力,她弄权于文人墨客与各派政治势力之间,长袖善舞长达30年,她被杀时,正好44岁。无论后人对其是褒是贬,她在当时确也算是女中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