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写道,有次朋友聚会,宝玉提议行一个新奇的酒令,要说出女儿的悲、愁、喜、乐,还要说出原因。宝玉这个点子有点“掉书袋”,他作的酒令,也基本照搬古代的闺怨诗和行乐诗。贵公子冯紫英,生性豪爽,但不太成熟,他说的“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很活泼,也很幼稚。名旦蒋玉菡,常年演绎女子的音容笑貌,他的酒令带着浓重的戏文色彩,像“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这种,很是娇媚。至于薛蟠,素日横行霸道,哪里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他来描绘女子的内心,肯定不着调;为了凑韵脚,只好像挤牙膏一样吐出“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关于酒令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当筵歌诗”、“即席作歌”的风俗,也有说来自春秋时的“投壶”游戏。清人刘廷玑认为,酒令起源于东汉:东汉将士大败白波军,为了庆祝胜利,在酒席上发明了一种游戏,起名“卷白波”,也叫“快人心”。到了唐宋,行令已经很常见。宋代庄绰的《鸡肋编》收录了黄庭坚的酒令:“虱去为,添几却是風(风)。風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是非常高明的文字游戏。后来苏轼也作了一首:“江去水为工,添糸即是紅(红)。紅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喜欢行这类雅令的,多为旗鼓相当的文人,他们想寻点乐子,顺带考考酒友的才思。到了清朝,酒令更是繁衍出了多种名目,有雅的有俗的,有口头即兴说的,也有需要使用骰子、签筹这些道具的。
大观园的主仆们宴饮时,自然也少不了酒令。史湘云还出过一个刁钻的诗词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黛玉和湘云才学过人,可以轻松应对,但别人就困难了,所以感兴趣的寥寥无几。贾府上下都喜欢的,是易行的酒令,比如宝玉生日时玩的“拇战”,就是现在的“猜拳”。这种游戏可以追溯到汉朝,经久不衰。人们边喊数字边伸手指,很能活跃气氛。丫鬟麝月提到的“抢红”也是明清流行的一种酒令,需要用到骰子。骰子一共有六面,只有“幺”、“四”两面是红点,谁掷得的红点多,谁就抢到了红。书中最有趣的酒令,当属掣花签。那些精致的象牙签子上,画有花卉,还题有古诗。最妙的是,花签有可能反映女孩们的性情,也有可能暗伏她们的命运。美丽多愁的黛玉抽到了“风露清愁”的木芙蓉,精明志高的探春则抽到倚云而栽的红杏,暗示她将嫁得贵婿。
在《红楼梦》时代,通过行令,还可以暂时打破上下等级,就像充当令官的丫鬟鸳鸯说的:“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行令时,大家只需听令官指挥,不必牵挂辈分、出身、职位的高低。这样的游戏轻松而有序,不仅有趣,更能增添彼此感情。刘廷玑建议行令时“当合众心为乐,不当以才自恃”。他的《在园杂志》里也收录了不少酒令,有一令要求说出因产地得名的饮食,比如武夷茶、天目笋、惠泉酒、福橘、镇江醋等。这种酒令简单通俗,还很长见识,所以雅俗共赏,人皆称快。当时酒令盛行,用宝玉的话说,避免了“易醉而无味”的滥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