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优优总是莫名其妙丢失各类文具,原来是霸道的小同桌觉得好玩就拿走了她的铅笔;男孩小奇在幼儿园里乖巧活泼,到了小学却变成了同学眼中惹事的捣蛋鬼,因为各种各样的小摩擦被告状……
孩子遇到困境,是该让他自己承受挫折学会长大,还是父母出面帮他沟通?时常被告状,除了郁闷和焦虑,父母还能做些什么?
第一次有一个小同桌,第一次没有生活老师照顾大事小事都要自己来,第一次有了学业上的压力……从教20余年的爱菊小学班主任杨振颖认为,孩子们产生小摩擦和矛盾,非常正常。杨老师提醒,在和老师沟通时,家长别先入为主,总是觉得“我的孩子以前很乖的,现在怎么会这样?”来到新的集体,孩子很可能展示出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性格特质,家长要学会客观理性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缺点所在。
杨老师说,面对吵得面红耳赤的小伙伴,她说的最多的是,“不要急,先让老师来了解一下情况”,她建议家长,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再寻找应对方法。
同一届的孩子由于月龄差异,心智发育程度不同。有的孩子各方面比较早熟,成绩优秀;有些孩子还像个幼儿园孩子一样懵懵懂懂,主动参与班级事务意识淡薄。杨老师建议班主任要让每个孩子有受到夸奖的机会,也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不要太计较,其他同学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