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起冲突家长冷静做好四件事
陆梓华
  孩子被“欺负”时担心,孩子被告状时闹心,面对层出不穷的小状况,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完成。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教研员苗蓬的建议,或许能帮助家长淡然处之。 

  不要“一触即发” 

  听闻孩子和他人发生争执,家长首先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过度的安慰或者冲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直接找到老师评理。要知道,六七岁的孩子产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在发脾气前,爸爸妈妈应该先想一想,究竟是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压力,还是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家长应该努力心平气和地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你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你希望老师、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帮你”。如果孩子无法表达清楚,可以用选择式的语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不要急着贴标签 

  孩子今天被欺负了不吭声,就等于他会一直懦弱下去?孩子今天对同学挥了拳头,他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这样的推导并不正确。“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现在遇到的问题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段。”苗蓬强调,家长不要用否定性的语言去指责孩子,更不要用一件事情给他定性,贴上“皮大王”“胆小鬼”的标签。在孩童的身上匆忙贴“标签”,很容易影响他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成为消极的心理暗示。 

  寻找家庭原因 

  孩子的问题都是成人世界的映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可能和家庭有关系。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可能在学校也会经常“出格”;孩子在家习惯了通过撒娇、耍赖等方式达到目标,在和同龄人交往时可能也会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父母之间遇到观点不同习惯用争执的方式来解决,孩子难免也看在眼里,通过行为体现出来。苗蓬觉得,孩子在低龄时暴露出行为举止上的问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帮助家长及早看清症结所在,给孩子积极引导。

  给予积极引导

  孩子胆小内向,家长可以告诉他:你有权利保护自己,大声反对、学会表达愤怒和不满,学会求助老师。同时,应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使自己强大起来,受到他人的尊重。 

  当孩子出现霸道的苗头,家长可以帮他分析“欺负他人”的利弊——在别人眼中,他自己的形象其实也受到了损伤。如果不用“武力”解决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面对倔强的孩子,一定的惩罚也未尝不可,让他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苗蓬提醒家长,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只要孩子朝积极方面有了一点点的改变,家长就应该及时肯定,放大他的进步,给孩子自信和鼓励。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移民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本期导读
图片新闻
小一新生遇交往难题
孩子起冲突家长冷静做好四件事
美国百年医学院来华招收高中在读生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01孩子起冲突家长冷静做好四件事 2013-11-20 2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