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中国好声音”的随想
李定国
  李定国

  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电视歌唱类选秀节目,本赛季已鸣金收兵,各奖项也名归其主。但纵观获奖者的成色,明显较以往逊色不少。可以断言,没有了厚积薄发,这种趋势还将延续。 

  当年,湖南卫视首办《超级女声》时,也是万众瞩目,并推出一批有点特色的新人。但以后就虎头蛇尾,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这种现象也在情理之中。眼下,参加此类选秀节目的,大多数为各阶层的民众,其中虽然也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好嗓音,但最终取得较好成绩者,还是那些长期在歌厅、酒吧和娱乐场所摸爬滚打多年的职业歌手。因为,这些歌手毕竟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自成一格的演绎,也确实给观众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偌大的中国是不缺有歌唱天赋的,而真正缺失的,是发现、培养此类人才的机会和制度。电视歌唱类节目,恰好填补这一不足,给了广大歌唱爱好者,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但问题是,即便是好嗓音,乍听有新鲜感,听久了,也会审美疲劳。因为好声音并不等同于好歌声,好嗓音若不经过科学的训练,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发展空间就会受限。况且,歌唱艺术还牵涉到音乐的感觉、理解,艺术的修养和合适的歌曲等诸多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选秀节目的越来越红火,再加上媒体导向有失偏颇,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如果我们只要选秀类节目中的那些唱法,那么,我们国家花费巨资,去培养七所专业音乐学院和近百所高校的音乐系中无数师生学习研究民族、美声唱法,那岂不成了莫大的浪费和天大的笑话?

  唱美声和民族的歌者,能在舞台上站住脚的,起码要有十年以上功力,其中的冒尖者,更是凤毛麟角。而电视选秀节目中的这些选手只要有独特的,好的嗓音,有些乐感,再能遇上合适的、好的歌曲,就能脱颖而出,甚至一夜成名。这两者间的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后者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使其能如何有持续性的、健康的发展,能够平衡与其他唱法之间的关系,共同发展,使所有的观众能各取所需。

  我们的民族和美声唱法,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歌坛的悲哀。这里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其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民族唱法“千人一面”,演唱的作品又大又洋,不易传唱。而美声唱法的歌者,不肯放下身段,一味追求高难度的西洋作品,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若要打破这种不正常的窘境,这就需要我们的歌者改变歌唱的理念,把人民的需要挂在心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声乐艺术家蒋英随丈夫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扰,回到祖国的怀抱后,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独唱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蒋英用原文演唱了西欧诸国的十多首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演毕后,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蒋英说:“您唱得很好听,但可惜,我一句也没有听懂。”周总理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蒋英的灵魂。打那后,蒋英刻苦学习中国民歌和戏曲,并坚持用西洋的科学唱法来演绎中国作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歌唱为谁服务,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过犹不及。只要我们能坚持百花齐放,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最大、最重,那么中国歌坛的繁荣和发展,才会真正的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际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际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际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际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际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关于“中国好声音”的随想
这只是一个意外
三言两语记
感悟米哈斯
持螯对酒
头羊
浮萍疯长池水清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关于“中国好声音”的随想 2013-11-23 2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