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而过,兰州曾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旧时“茶马互市”,如今西部重要集散地,有山有水又熙来攘往的地方,必有让人念念不忘的市井小吃:牛肉面、酿皮、灰豆汤、热冬果、甜醅……
如果你在深夜异乡,听着低苦艾乐队的《兰州,兰州》会默默流泪,想起热腾腾的牛肉拉面会悄悄流口水,那么我猜,你可能从小在兰州喝着黄河水长大。
这座城市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也杂,各地美食流传至此都能被演绎成兰州版本。“二细,辣子多些……”日复一日的柴米人生,就从清晨端起一碗面开始吧。
拉面,兰州的金字招牌
“兰州”这个地名,若没了“拉面”相随,一定缺憾许多;而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浑身乏力,他们一致认为,外地那些叫“兰州拉面”的,没一个正宗,要吃地道的,必须在兰州。
干山旱岭上采集的蓬蓬草烧成灰,加入黄河谷地出产的筋道面粉,揉成软面,然后经过膀大腰圆的伙计反复地捣、揉、抻、拉、摔、掼后,将软面团捋成长条,揪成茶杯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食客站在一边,按自己喜好选择粗细扁圆:喜食圆面的,有“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选择;喜食扁面的,有“大宽、宽、韭叶”3种选择;想吃三棱形的,拉面师傅二话不说,操起面节,一搓一拉,连抻数次,投进滚沸的面汤中——再捞起时,一碗“荞麦棱棱子”!
自本世纪初马保子做出第一碗牛肉面至今,兰州人坚信,一碗牛肉拉面的好坏取决于汤,下筷前先喝一口汤,便知地道不地道。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色清,萝卜片洁白,辣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想熬出既清亮又鲜美的汤,必须选用高寒地区长成的牦牛或黄牛肉,连大块牛头骨和腿骨,并按比例加入牛肝汤和鸡汤,在特大罐形铁锅内慢煮而成。
一碗面端上桌,操起大腹壶调入香醋,然后赶紧趁热呼哧呼哧吃下肚,一冷,美味尽失。
人人都是面条控
除了牛肉面,兰州人还爱吃各种各样的面,这样说吧,他们简直就是“面条控”!我认识一位兰州老大爷,每次吃水饺都得把馅和皮分开吃,为的就是吃出面的感觉!
面片的地位仅次于牛肉面。和面,抻面,然后揪成指甲盖大一块一块的面片下锅煮,然后加上羊肉丁、豆腐丁、胡萝卜、香菜、蒜苗,再淋上香油和辣子,放点醋,五颜六色热气腾腾,足以抚慰肠胃。
此外还有浆水面,兰州人一般在夏天吃。天气热,每天煮面的面汤隔夜会变酸,人们干脆就用坛子将多余面汤储存起来,加入芹菜叶,发酵一夜;第二天先用葱姜蒜炝锅,爆香后加入发酵过的浆水,煮沸,下面条吃。
兰州人夏天还爱吃凉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凉面,兰州凉面最大特色是它勾芡过的凉素汤里加入各种时蔬和芥末,特别开胃。当然味道肯定会令您满意的,由于用盘子吃的,调料和汤较多,进食时可先喝点,就可防止撒出来。凉面在冬天也吃,只是把素汤变成热的了。
当然,如我所说,不管是什么面,兰州人其实都有兴趣吃。比如卤面,一般的牛肉面馆里都会有,也是拉出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用油炸冻豆腐和各种蔬菜混以牛肉面原汤勾芡,文火慢煮成面浇头,再加几大块牛肉和蒜末香菜辣椒油。
至于炒面,面片可以拿来炒,“二细”的拉面也可拿来炒,怎么炒都香,而且分量十足,胃口小的外地人两个合伙都不一定吃得光。
爱吃甜的可以交友
传统中,每年清明一过,兰州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甜醅子,原料要么是莜麦,要么是青稞,但做法基本一致: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到八分熟,捞出晾凉,按分量多少加入曲子拌匀,装进瓷盆,放到热炕头或者灶台上捂严发酵。二三天后,清甜的酒味四溢,芬芳的酒汁也开始渗出,所以又叫“甜醅子”。
而麻色豌豆是兰州万万不能没有的杂粮,兰州人一年四季爱喝的“灰豆子汤”全靠它煮。加碱小火慢熬,用红枣的香甜来调味,煮到浓稠时盛一碗,拌上白糖,舀一勺入口,哦,温柔绵软的兰州滋味。
兰州出产冬果梨,兰州人冬天尤其喜吃热冬果。用冰糖煮烂,饮汤食梨,又甘甜又润肺,在干燥寒冷的西北,饭后能来这样一客暖心暖胃的水果甜点,实在难得。都说爱吃甜的人一定心软,表面貌似强悍的兰州人其实心思细腻。
还有一样东西,到兰州必尝。用敦煌特产李广杏的杏皮晒干后,加冰糖熬煮而成的杏皮水,酸甜可口,夏天冰镇,冬季热饮,兰州街头卖烤串的地方,往往都会搭配杏皮水,仿佛杏子的生命并未随季节变换而去,清香余留唇齿舌尖。
如果有机会到兰州,结识几个兰州朋友,他们一定拉着你从早吃到晚:再回首酿皮、马三洋芋片、杜记甜食、阿福杏皮水、老马牛奶鸡蛋醪糟、天元大排档、余胖子麻辣烫、马爷羊杂碎、马兰凉面、金鼎羊肉泡馍、陈云砂锅、胡哈吉家包子、众味高担凉皮、张掖甜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