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浦东新区残联几年前在全市各区县残联部门中率先尝试以来,市区两级层面的社会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社会化运作的好处简而言之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社会化运作让人手有限的残联可以着眼于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同时培育了社会组织,让他们更好地进入推动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更加有益于残疾人的民生改善,可谓是三赢之举。
推动解决“老大难”
在全市180多万平方米售后公房中,没有电梯成为困扰老弱病残居民的难题。社区有爬楼机可供租用,这成为大家拍手欢迎的好事情。但是,2012年在徐汇、长宁和闵行三区试点时,居委干部上门免费服务和居民自行购买这两种模式的效果都不理想。前者的主要阻力是居委干部服务响应速度慢,更怕承担意外事故责任;后者阻力在于绝大部分人承担不起7万元的售价,造成爬楼机基本在“睡大觉”。
今年起,爬楼机推广改为由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企业承接服务的方式,向杨浦、普陀、嘉定、徐汇、长宁和闵行6区推广。一年运行下来,情况大为改观。
以杨浦区为例,10台爬楼机自6月起投入使用,两名专业人员按照预约单,在全区巡回服务。残疾人可免费使用,老人和病人每次支付2元。爬楼机的使用频率迅速攀升,6月全区只有40多人次使用,7月增至百余人次,8月后则稳定保持在每月300人次。
专业机构和人员还会不断调整服务。例如,残疾人和病人外出时间往往集中在早上出门看病、中午返家这两个高峰时段。接到一例相关投诉后,服务人员一方面劝说残疾人错开出行时间,一方面增加人手。从本月起,服务人员已由2人增加到3人,另2名机动人员在全市灵活调动。
爬楼机从冷到热,是社会化运作优势的一个缩影。上海市残联早已意识到,仅仅依靠市、区县和街镇三级残联的助残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就拿在各区县中最早开展尝试的浦东来说,区残联仅有约30名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却是38个街镇的约10万名残疾人,要推动逾1亿元残疾人事业资金的有效使用,社会化运作势在必行。
范围拓宽模式创新
目前,全市各级残联已实施近百个社会化项目,种类不断创新,范围不断拓宽。
例如,嘉定的首个公益创投项目“残疾人照顾者服务”,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残疾人身边的照顾者,通过对照顾者的心理建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反向促进他们与照顾对象——残疾家人的互动,从而改善残疾人家庭的整体生活质量。
青浦区在全市率先购买残疾人褥疮患者家庭出诊服务,由缘杏源门诊部的世家传人邓筱琴医生上门诊疗,一些十几年不愈的重度褥疮患者终于得到康复,既消除了残疾人的痛苦,也减轻了家人负担。如今,这一项目已在松江等多个区县推广,帮助了许多瘫痪残疾人。
闸北区的阳光心园建设则在全市率先尝试沪港合作管理,通过引入香港精神残疾人康复会的“五常法”,帮助精神残疾学员在健乐厅、数码坊、音悦亭、博智轩、创意苑、心灵氧吧、厨艺工坊等康复活动室内,认识自我,发挥潜能,重拾信心,尝试实现“他助、自助到互助、助他”的良性循环。目前,普陀区阳光心园也与香港的专业协会开展合作,引入外脑,探索建立新型社区支持系统。
徐汇区还打破引入专业组织的传统模式,成立了一支由凌云街道助残员组成的社工小组,充分发挥助残社工的核心作用。目前,已有7名助残员获得助理社工师职业资格证书,30多位助残员均参加市残联组织的助残员社会工作培训,能力不断加强,就近发挥显著作用。
针对不足加强监督
一份全市范围内的调研指出,残疾人事业社会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制度尚不健全。国内尚无专门政策文件或指导性意见,上海的社会化脚步走在全国前列,松江、闸北、嘉定等部分区县残联已各自出台实施办法,但从整体看,各项政策和制度在政策依据、全面性、规范性和明细程度等方面都尚存不足,对实际项目操作过程的支持和规范力度有待提高。
此外,残疾人公益组织发育尚不充分,残疾人事业社会化管理存在供给方的缺陷。一方面,社会组织数量少,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其主体性、自主性和活力有待提高,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社工事务所、支持性组织、培训组织、中介组织、评估组织、融资机构以及相应的交易、学习、标准、评估、合作、竞争等体系,都尚未建立。
针对这两大不足,一些区县已经在尝试,通过第三方参与的项目绩效评估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事前招标、事中评审、事后测评的全程监督。今后,社会化项目还将增加,有关部门也在酝酿进一步规范制度和培育专业组织,真正实现“三赢”。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