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自己编写的课程,旨在帮助他们巩固康复成果。”“阳光心园”负责人谢惠玲告诉记者,这23名学员其实是该街道辖区内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每周都会过来上这样的一堂心理辅导课。“阳光心园”的学员们不仅能得到这样的心理疏导,园方还提供日间照料、娱乐康复、简单劳动、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服务,为他们搭起“心灵暖巢”。这是本市七个“阳光心园”示范点之一。
2011年,阳光心园参与了全市“阳光心园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项目,一年后《上海市阳光心园操作手册(试行)》正式出台,并向全市阳光心园推广试行,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可操作的工作标准。“最初活动场地仅40多平方米,如今扩大到了300平方米呢。”谢惠玲介绍说,“阳光心园”的建立和完善得到街道等多方支持,软、硬件方面都得到提升,目前有4名专业医疗、服务人员为阳光心园规范医疗管理提供专业指导。
川北街道阳光心园自编教材并开设了“我型我秀”、“十大好习惯”课程,受到学员们的欢迎。目前,“阳光心园”已成为上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实习基地,大学生们通过开设专题个案项目,与基地合作编写了相关教材,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员们的康复课程内容。谢惠玲透露,“学员在患病之前的学历普遍都比较高。”因此,她想到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办一份《阳光驿站小报》。读后感、活动感受……一则则故事道出了学员们在“阳光心园”的心路历程,据悉,这份小报在社区内外的影响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员及其家属的关注。
在“阳光心园”外围的一处空地上,一些蔬菜的藤蔓缠绕在架子上。“这是我们开辟的一块小菜园,让学员们种些鸡毛菜、丝瓜、扁豆等。”谢惠玲说,“种植蔬菜让学员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和神奇。”除此之外,园方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阳光心园学员的业余生活。
阳光心园的同学有的还能直接和外国友人用英文交流。今年9月在“阳光心园”举行了中德康复机构交流会,园方希望通过组织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活动,不断丰富“阳光心园”的康复理念。目前,园方已引入了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的“复元概念”,并且进一步把森田疗法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康复服务工作中来。“现在,即使是性格最为内向的学员也愿意打开心扉,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了。”学员们心态的变化让谢惠玲颇为欣喜,而让学员们实现“再社会化”,则是她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