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以“艺术”的名义勃兴的“节”可谓是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西岸双年展分为室内主题展与室外建造展两部分。室内展选址原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并将把其打造成为一座壮观的圆形穹顶剧场,分为实验建筑、实验影像、声音艺术和实验戏剧四部分。”策展人如是说。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第二次来到西岸,因为第一次的印象可用“荒凉”来形容,我们有些不甘心,特意又选择了周六的下午,看看是否真如策展者所言这里是“市民的节日”。
还是荒凉!看得我心里拔凉拔凉:领票处两名工作人员伏头打盹,圆圆的巨大预制库门口空无一人,走进去,地上的影像带拖着长长的“斑斓”伸向远处,大大小小的屏幕上自顾自闪着图像,整个大厅里只有5个人(算进笔者)。再到声音大展的油罐里,或者乌漆、或者地光忽闪忽闪的罐里,闪动着倏忽的声音、不速的光。走到一家声音装置前,拿起一把小吉他,碰一下,盒子里响起吉他声;捡起一只钥匙碰一下小盒子,响起钥匙声:幼儿训练工具,还是马戏?至于艺术的“份儿”,那就得靠参观者自己的天分去想了。倒是策展人之一高士明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有人找我们做双年展,我们很发愁,因为全世界双年展疲惫,我们为什么还要发起西岸双年展?”
眼看着,深圳的两个大展上演了,无一例外地都以“艺术”的名义,心中隐忧:这里有多少艺术的活?虽然策展者换了“马甲”,变成了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