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雅士联名共创赠给先祖父苏局仙先生的“千龄扇”上,著名书画家沈迈士(1891~1986)先生题写的寿字后,署“沈迈士,年八十六”,钤朱文“迈士”名章。他与另一位雅士朱孔阳先生都署86岁,同为十五人中年长者,后来在1986年旬日内又相继仙逝。
沈老名祖德,字迈士,浙江吴兴(湖州)人,从小跟随父母学画,及长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任北京大学讲师。以山水花卉与书法诗词名世,且擅指画。曾与其族叔沈尹默先生举办过书画联展,并有《古代画传记》《沈迈士画集》等出版。沈老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会员长达37年,1979年10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比先祖父局仙公早入馆三个月。
在祖父局仙公题名《碎金》的收藏本内珍藏着一页沈老题赠的诗笺,是首五言诗(如图):
楼居永晨夕,风日几阴晴。蕉绿尘心净,葵黄雾眼明。病馀仍结习,觉后若为情。水墨相生发,无声诗漫成。
雨窗作画漫题。
丁巳重九后五日,迈士年八十七。
这首诗通篇抒发老画师毕生醉心中华书画艺术的高尚情怀。前两句畅叙长年累月不论晨夕阴晴潜心丹青,乐以蕉绿葵黄绚丽五彩追求净尘明眼的崇高心境。后两句近经请教张大卫画师,蒙其赐示,以为“病馀仍结习,觉后若为情”前后相互对应,绝妙地表达了沈老病后稍有痊愈,酷爱书画的情结又使手“痒”了起来,所以随即泼墨生辉。所谓“无声诗”即画也,明人姜绍书著《无声诗史》即《画史》也。
这里要说一下,沈老诗中署丁巳年87岁,为何扇上署86岁呢!原来,“千龄扇”按姚养怡、唐錬百先生写在扇上的说明,实是成于“丁巳新春”,故其求字有个过程,大多当在丁巳(1977)新春之前,况沈老题字是在第三位,应是1976年所书。由此可知,实际上沈老比朱孔阳先生年长一岁,当是十五雅士中最高龄者。
对沈老这样的名士能慨然题字赠诗,祖父自然引为知己,从此结下了翰墨情缘。1982年8月上海市文史馆、参事室举办“苏局仙百岁书画展”,祖父受到汪道涵市长等领导的会见,沪上著名书画家一起参加,并合影留念,祖父与沈老分坐汪市长两侧。祖父曾撰《赠沈迈士》联,叙与沈老的友谊:“耆宿老风流不仅多才兼多福;因缘结翰墨既是为友又为师。”又有七绝《寄沈迈士》:“吟诗作画老风流,忘却年华早白头。满腹嬉憨童子气,不知世上有诸侯。”惜我不悉如今是否还有祖父回赠沈老的手迹存世。
沈老1986年病故后,祖父闻讯撰《挽沈迈士》挽联两副表示沉痛哀悼。其一:“噩耗初自广播来,天不憖遗,失此名流为国惜;交谊应向从头溯,气同臭味,难再握手倍心伤。”其二:“一生意趣在丹青,生也为画,卒也为画,名寄湖山重不朽;廿年交谊如昆仲,昔是心钦,今是心伤,泪仰肝肠痛横挥。”祖父在挽朱孔阳的联句中所述“旬日内连失两画师”就是指沈、朱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