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泠印社成立110周年,也是吴昌硕(1844—1927)被公推为首任社长100周年,而明年则是吴昌硕诞生170周年。
吴昌硕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也是篆刻从晚清过渡到民国的主要传承者,对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吴昌硕诗、书、画、印的全面成就,超越了自明清以来所有前贤,成为中国近代篆刻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在今年朵云轩秋拍中露面的吴昌硕刻穆蕅初自用印(对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吴昌硕的篆刻初学浙派,继法邓石如、吴让之,又印外求印,取石鼓文、封泥、砖瓦之特点,融会贯通,别开生面。其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将吴让之的冲刀法与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披削法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笔意和刀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当时的许多名人,都以拥有吴昌硕刻印为豪,把吴印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这对穆蕅初自用印。
被誉为民国“四大棉纱大王”之一的穆蕅初(1876—194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尤喜集印,特别是其用他在上海工商界的影响,成功地筹集到8000元,为昆剧传习所提供了启动资金,并有戏曲论著《昆曲演出史稿》《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等。此对章为老坑高山质地,包浆旧气,印文为“穆湘玥印”(白文)、“蕅初”(朱文),边款分别为“蕅初先生属刻,戊午九月,安吉吴昌硕”和“缶道人”,戊午即1918年,吴昌硕时年七十五岁。赏此对章,章法虚实相生,用刀不激不厉,白文浑朴高古,朱文斑驳苍茫,尽显金石意趣,是缶翁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之际的真实写照。
印章上的事,印以人传,人以印传的例子很多。名家为名人篆刻,双美合一,使得吴昌硕刻穆蕅初自用印(对章),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一目了然,其珍贵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