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事件的翻转,足以证明人们是多么容易被“正中下怀”地诱导,多么难以摆脱“先入为主”的标签化印象。
12月3日一早,腾讯和凤凰网率先在首页重点展示《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赔》一稿,后者更将标题细化为“老外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衣服被抓烂”。所附图片显示,在路人围观中,那位中年女子确实是抱着外国小伙的大腿面露痛苦神色。
所有的流行新闻必备元素都齐全了。包括新华网在内,没有一家网络媒体会放过这桩势必能大大提升点击量的故事,齐齐推荐转发。“老外”、“扶人遭讹”当然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若是嫌“中年女子”还不够赶上潮流,那就直接改成“大妈”,最好,还能在标题中补充说明一下“东北口音”。
然而,当奚落和鄙夷一古脑地投向这位“东北大妈”时,正是在扩散“遭讹”一说中颇有功劳的凤凰网,午前发布独家消息《外国男子确曾碰擦中年女子并造成后者皮外伤》。稍后,新京报的消息更导致各门户纷纷更新口径:“图片所表述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大妈从早市回来,在路口与骑摩托车的老外发生碰撞,老外当时骑一黑色无牌摩托,车上还带有一名女子。据目击者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你傻×啊,我×你大爷’、‘你骗人,你看我是外国人想讹我钱’等。”
再加上北京警方的微博通报,至此,新闻完成了180度大逆转。于是,多有时评家据此反思,《“老外撞大妈”不应贴那么多标签》、《“大妈讹老外”中的刻板印象》、《会思考比急站队更重要》、《道德自我矮化成了条件反射》云云,纷纷谴责假新闻,呼吁公众不应急于道德审判。
几乎每一位就此发表评论的人,都提到了那个“坏人变老”的说法。钱江晚报的《谁的脸最应该“臊得慌”》就是直指“媒体人应有的道德底线”:“上午版和下午版的两个新闻,如同媒体扇向自己左脸和右脸的两记耳光,溅出满嘴血沫,滴落一地节操……回过头来,我们审视彭宇案、许云鹤案、达州老太案,这些一路博尽旁观者眼球的个案所绑架的‘扶还是不扶’的命题,究竟又有多少人为的臆想和情绪的苍白?”
好在,钱江晚报保留了一句“我们不确定昨天的‘下午版’就一定是最后的真相”。的确,绝大部分就此叹息“以讹传讹”的时评家——不论是那些有正式发表机会的意见领袖,还是在微博论坛上怒斥媒体造谣生事的热血写手——其实也就是以另一种“符合期待”的姿势接纳了“下午版”。他们以为事情已经发生了180度大逆转,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用来批评“有色眼镜”的案例,不过就是因为没能及时得知那名外国小伙的女友以及摄影者仍然认定“大妈讹诈”。从最初“丢脸丢到国外”的辱骂和“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强迫外国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等戏谑,到改骂老外素质低,骂之前责怪大妈的声音是“崇洋媚外”;直至最后两拨站队势力不约而同集体调转枪口扫向拍照者……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只要是信息传播链上的一分子,谁也逃不过“选择性相信”。
所以,不论是中国青年报那篇《先别急着“开炮”,等一等真相》,还是扬子晚报的《“大妈讹老外”:道德必须等待真相》,其实都有一个“等多久”的问题。依据“下午版”去批评“上午版”,会不会只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