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填芦穄
  施敏

  寒露到,秋风紧。家家户户田边地头、宅前屋后的晚芦穄仿佛一夜之间熟便透了,黑红色缨穗弯下了腰,风吹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芦穄成熟的时节,大快朵颐成为乡人劳动之余的惬意消遣。手起刀落,捋去青叶,削去嫩梢,砍下老根,然后剁成节,撕开表皮,咬一口,嚼几下,满嘴甘甜清冽的汁水一直流淌到心窝。也有人干脆拽住芦穄梢部的穗子,将它连根拔起,这叫做“退芦穄”,看上去有些鲁莽,却是再也寻常不过动作。除了自己享用之外,乡人们还将芦穄斩成一捆捆作为送人的礼物。假如长途出行,随身也少不了带上一扎芦穄解乏止渴。

  可是,芦穄一旦成熟,如果一两天不拔出来,肉质就会变硬,失去了松脆的吃口。但收割后的芦穄最多也只能放三四天,再放下去,就会外皮发红、发霉、发干、水分流失。那时是根本没有冰箱可以存放的。于是,在秋天芦穄成熟时,乡间会把来不及吃的芦穄连枝带叶挖土填藏,使其透气不透水,等到冬天甚至是开春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这就是崇明很有意思的风俗——填芦穄。

  用来填埋的芦穄是不能用镰刀割的,正确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将芦穄连根拔起,不去穗,不褪叶,这样一来保持它的完整性,不让空气和水分进入,二来保持芦穄一定的活性,以保证更长的保鲜期。叶子起到隔层、保护芦穄表皮不受碰压及保暖等作用。

  每年十月晚芦穄成熟的时候,爷爷总会在屋前的自留地把来不及吃的芦穄填埋下去。他说填芦穄的地块是很有讲究的,要选择干燥与光照好的地块。先挖一个齐膝深的地穴,这样的深度刚好能放下六七层的芦穄,地穴的底部铺上一层干稻草,捆扎好的芦穄都要连叶子一起堆放,堆土一般高出地面成梯字形,这样会保持填埋部位的干燥。

  芦穄是老天赐予的崇明的甜蜜物种,它并不是赖以生存的正经农作物,但深得本地人的钟爱。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芦穄几乎是我们孩提时仅有的口福滋养。特别是在等待芦穄“开填”的漫长期待中,犯馋垂涎之苦真是让人难耐。

  冬日里,家里要是来了稀客,按规矩,芦穄就可以“开填”了。爷爷小心翼翼地扒开严实的泥土,芦穄露出泥面的瞬间,依然一身碧绿,一节一节抽出身来,修长而高洁。在地里填埋了一个秋冬的芦穄,味道比新鲜的更甜脆,如果吃到那种内心泛红的糖心芦穄,那绝对是让人惊喜的。还有一种芦穄经过微弱的发酵,带有一点酒的味道,这种“醉芦穄”让人陶醉。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填埋芦穄的甜留到过年过节。于是,在暖意融融的冬日里嚼根冻芦穄,那种琼浆玉液般的甜蜜和滋润,也从旧年传递到了新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早教沙龙/校园内外
   第B07版:人才周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年度评选
   第B16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公益广告应少些“私心”
永远的怀念
填芦穄
尿不湿与沙尘暴
《醒华画报》上的灯谜
今宵灯谜
早有防备
垂钓心情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填芦穄 2013-12-25 2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