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成为弱势群体
“阳衰阴盛”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很突出,也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2009年美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大专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的人数都超过男性,女性获得了57%的应用科学学士学位和58%的硕士学位。今年3月,英国大专院校招生服务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英国国内申请大学的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多出8万人,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男生问题不仅体现为学业成绩的落后,另一方面男孩气质的弱化也日渐成为重要的校园问题。在中国,由于父亲教育的缺位,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大多被女性包围,在学校是女老师,在家中是母亲、奶奶或保姆等女性角色,特别容易让男孩缺乏男性的阳刚气质。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受到重重保护,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感都相对弱化,在与女生的交往中呈退缩姿态。再加上如今层出不穷的选秀活动的盛行,令中性风大行其道,校园里性别模糊的现象并不鲜见,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男性的衰退。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也提出过“男性的衰弱”的课题,他每年都会进行大学生自认害羞比例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男性害羞的比例持续升高。津巴多的研究还发现,现在的男性喜欢沉溺于与现实脱节的网络世界,一个21岁的美国男孩可能已经玩了1万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大多时候是一个人进行,而他们在现实的社交关系中却缺乏主动。
美国作者米歇尔·柯林在《男生为什么会掉队》的文章中称,男孩中途退学的几率比女孩高30%,杀人的几率比女孩高85%,自杀的几率比女孩高4到6倍,自1970年以来男孩自杀的比例增加了2倍。在美国的中学,当女生忙着学业和校园活动时,男生们要么在健身房里练肌肉,要么就是在网上打游戏,或是听着音乐。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威廉·波洛克对此颇有些无奈:“并不是男生被女生超越了,而是男生自己落后了,表现得不如以前了。”
在教育领域,男生成为弱势群体,是受环境影响抑或真是自甘堕落,确乎是难以说清的。
现行教育模式不适于男孩?
过去女权主义者们扛着大旗,要推动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如今国际社会又将同情的目光投向了男生,不是男生不争气,而是现实的教育环境让男生不得不向女生低头。
普遍来说,男孩在读写能力上的发育要比女孩晚两年,就连手指神经的发育也要比女孩晚,而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男孩和女孩在满6岁后同时进入小学,这种来自生理上的差异一开始就使男孩处于弱势地位。况且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语言传授教学内容,女孩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本就高于男孩,因此女孩更容易适应和接受语言教学。而男孩在学习方面更多依赖动作、空间机械刺激,但是我们的教育是限制了孩子的身体活动的,适合男孩子发挥动手创作能力的课程极度缺乏。这也是男孩容易在课堂上表现出坐立不安、分心等情绪的原因,男孩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几率也比女孩高4倍。
出版人杜鹃曾一度担心9岁的儿子是不是患有多动症,因为儿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后来经儿童行为专家鉴定属正常行为。男孩天性中就有好动、敢冒险的因子,但是学校为了便于管理,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来自身体冲撞方面的意外,限制学生有过多身体的活动。广州、上海等城市有不少学校规定,课间休息时不准学生乱跑,甚至还出台女生“一对一看护”男生、班主任带调皮男生回办公室的管教办法。学校的这种做法,看似是保护学生,实为逃避责任,他们认为这是男孩本身有问题,而不会考虑对待男孩的方式是否有偏差,这对男孩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
在国外男孩教育也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男孩的成绩普遍低于女孩,学校教育也是更适合于女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托马斯·迪普雷特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克劳迪娅·布赫曼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研究认为,男孩的成绩之所以比女孩差,在学校表现不佳,“更多的是与社会对‘阳刚之气’所确立的规范有关,相较于其他男生,喜欢参加音乐、艺术、戏剧和外语这类课外活动的男生更热衷于学校生活,成绩也更好。但这些活动时常受到贬低,说什么缺乏男子气概。”如今“电车男”“宅男”“草食男”等称谓,正是这种社会对未具“阳刚之气”的男性的贬抑。
男性的情感危机
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感情世界里,男屌丝和中年妇女是两大弱势群体。此处男屌丝多指20到30岁的男青年,无钱无房无女朋友。在这个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部分女性对男性伴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与物质两手都要抓。而社会衡量男性的标准也变得非常物质化,比如收入、房产、职位、家世等等。如今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求职就业领域也在拓宽,经济上的独立让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当女性逐渐呈现优势的时候,男性却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要么缺乏经济基础,要么缺乏责任感和勇气,这种同龄异性间的反差是造成社会上剩女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她们觉得能与自己相匹配的男性越来越少了。一头是剩女恨嫁,另一头是男青年找不到对象,这种现象令男性在情感世界里遭遇严重的危机,“不要怪女人太现实,只怪男人没本事”。再加上中国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有3000万男性找不到妻子。当然,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三无的男屌丝而言,高富帅们并没有这样的担忧。
剩女现象不仅中国独有,韩国也是恨嫁的剩女一大把,就是美国,女性也愁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尤其是黑人女性,美国40岁到44岁的黑人女性中有30%未结过婚,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具有同等学历和收入水平的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用在当今的婚姻生活和家庭中,其实也并不为过。在许多家庭中,谁握有经济大权,谁的收入高,谁就在家庭中握有话事权。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男性一般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女性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但是如今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她们有高学历,有稳定的工作,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就能活得很精彩。随着男女收入差距的减小,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角色也在发生改变。在英国,10年来“专职奶爸”的人数已经上升到20万。从职场先锋到专职奶爸,这些父亲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阵痛期。英国威尔士拉内利有一个“为了孩子”的慈善组织,每周会组织一次“倾诉会”,参加者都是失业在家带孩子的父亲。
其实不止是失业在家的男性在情感上遭遇挫折,即使是那些有着体面工作的男性也遇到了家庭问题。今年8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对59起家庭内部谋杀案例(尤其是父亲谋杀子女)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男性危机导致家庭犯罪多发。现代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强势,而一些男性不能接受这种变化或是不愿意妥协让步,很容易引发情感危机,从而激发犯罪。
韩国本是一个大男人主义较为严重的国家,可是近年也出现了抗议“歧视男性”的行为。去年10月30日,一个名为“男人联合会”的男权组织在首尔正式挂牌成立,其时拥有8.3万名会员,宗旨是废除女性家庭部。该组织通过打官司和举行抗议活动,来抗议“歧视男性”的行为。实际上,目前韩国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例只有53%,女性的平均工资也只有男性的61.8%,但是一部分男性难以接受男性式微的现实。据首尔心理咨询中心透露,韩国退休男人的压力特别大,由此引发的夫妻矛盾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虽然女性在许多方面的表现比男性更为优秀,男性式微也并非伪命题,但是纵观整个社会发展轨迹,依然是男性主导着社会的进程和变革。不过在日益更新的现代社会中,女性特有的适应能力和忍耐能力帮助她们能够更快地融入现实环境,而许多男性在变化面前却畏首畏尾,踟蹰不前。
摘自2013年23期《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