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 如何消除孩子的学习紧张情绪
■ 如何让孩子变消极为积极
【对策与探讨】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副教授张玲看来,情绪管理并不容易,也没有捷径,需要从小培养慢慢积累。但是,我们的确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达到暂时性的效果,让孩子迈过面前的“坎”,跨越心理障碍,走向阳光和积极。
宣泄和沟通必不可少
“大人总是追求完美和急于求成,而孩子的成长却是一点一点慢慢积累的过程。”张玲表示,家长和孩子难免有“闹僵”的时候,这时更需要设身处地地了解孩子正在遭遇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孩子不在学习爱玩游戏,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学习,而有可能是学习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家长应该先发现孩子到底‘卡’在哪里,帮助孩子解决当前的困难,有时候一些消极的情绪就自然消除了。”
▲ 网帖中“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的建议得到肯定。
张玲建议每天晚餐时进行亲子沟通,“和孩子聊聊白天的事,孩子说,家长听。家长不要过多打断他或急于表达自己观点,因为这类叙述本质就是种排解,很多孩子就是因为缺少情绪排解的通道才会有逆反、焦躁的倾向。”张咏梅认为,过分紧张和“没啥紧张”都不利于孩子成长,要让他知道适度紧张是需要的也是正常的。
可在用餐、睡前、临考前等时段播放(不是用耳机听)孩子喜欢听的音乐,并鼓励他大声唱出,也可以带孩子去看场喜剧电影,“转移”注意是缓解紧张的很好办法。
▲ 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表现,家长可“冷处理”。
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常常和父母的规定或期望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的管教表示不满。杨浦区同济中学校长张咏梅建议父母先冷静下来,“这时候越是想扭转越是扭不转,情急之下,各自的言语都可能过激,反而不利于教育和引导。”张校长认为,一些类似“我们都再想想怎样做更好”的话语让孩子有思考的机会,同时也应该相信孩子的思考能力。
别用大人标准提要求
从消极走向积极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品质,而积极的人格品质并不只针对学习。张玲认为,孩子的成就感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只要孩子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能展现出自信、仔细和积极的意愿。她同意网帖中“做点家务摆脱消沉”的招数,“有时候这些简单的事情能够让孩子克服恐惧感,简单完成,感受到自己也能做得很好,自信地成长。”也许成功地炒一盆蛋炒饭也能让孩子快乐,而他们收获的成就感能覆盖到所有的事情上。
▲ 大声朗读可以为孩子找到自信。
“从不开口到开口,其实存在一个心理障碍。当孩子需要公开表达时,既要跨越这个障碍又要面临理清思路和组织语言的困难。对孩子来说,一个既有的文本能够‘降低难度’,先让他们勇敢开口获得自信。”
▲ “写大字”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笔迹心理学证明写大字的人是自信的,笔画放得开与心胸开阔存在内在联系。
▲ 父母要善于创设情境,适时赞扬孩子。
比如组织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有意识地在家人朋友面前表扬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不起眼的长处,也要要用很赞赏的口气说,特别是內向的孩子,这个方法很有效。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