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囫囵吞博物馆
易蓉
  易蓉

  平安夜我DIY了一顿“中式西餐”,用的是西餐的食材搭配,中式的葱姜爆炒,味道还不错。以我的性格,做饭这件事,还是中餐有趣得多。最喜欢中餐菜谱里那含糊不清的“适量”“少许”,既赋予掌勺者自由创作的空间,又是品味、经验和智慧的考验。

  曾在美国一家书店看到一个巨大的“工具书”区域,充满各种比两块砖头还厚的说明书。某软件怎么用,某菜系怎么做,甚至房子怎么造都有。说明书一页页一步步极为细致,大概笨蛋都能教会。

  当前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明:直觉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体系,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上比理性更有效。而理性的说明书式方法,虽然死板了些,但是从学习效率来说,恐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究竟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又是否会学习?

  生活在上海,幸福的理由之一,应该是我们拥有至少110家博物馆(纪念馆)。这些精彩丰富的空间理应是学习的最佳之境。然而,博物馆对于大多数参观者而言,是一个旅游景点般的存在,走马观花是最常见的参观方式。可以说博物馆在那里,我们却不知道怎么看。

  最近,一位行业博物馆馆长告诉我,某郊县教育局委托旅行社组织区域内所有学生包大巴参观。一大波学生带着春游装备,风卷残云般席卷博物馆——厕所里抽烟的、走廊里打情骂俏的、展品东摸西摸的……孩子们走后,博物馆花了10万元修复这场“破坏性”参观带来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上海各类博物馆不到10个,80年代末增加到40余个,进入21世纪博物馆迎来发展旺盛时期。也许我们的成长过程没有条件将逛博物馆变成习惯,但如今大好的条件,博物馆的利用却不主流。家长不会、老师没兴趣,博物馆不能直接带来竞赛、科技创新成果,地位边缘。

  年底了,各种总结小结又能展现成果丰硕的一年,相信博物馆的参观者又多了几成,学校的场馆探究活动又增加了不少。相比这些增长的数字,我们更希望看到有孩子迷恋上博物馆,愿意将逛博物馆变成习惯,在这里找到乐趣、兴趣。而要实现这个愿望,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需要开放、互动的博物馆吸引家长,也需要有体制机制鼓励教师为孩子引路,更需要一个不功利的社会风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早教沙龙/校园内外
   第B07版:人才周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年度评选
   第B16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破解老大难,维护“民告官”
圣诞幽默及其他
囫囵吞博物馆
抓住“退单潮”中的转型契机
潮涌
文学的撤退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囫囵吞博物馆 2013-12-25 2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