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我DIY了一顿“中式西餐”,用的是西餐的食材搭配,中式的葱姜爆炒,味道还不错。以我的性格,做饭这件事,还是中餐有趣得多。最喜欢中餐菜谱里那含糊不清的“适量”“少许”,既赋予掌勺者自由创作的空间,又是品味、经验和智慧的考验。
曾在美国一家书店看到一个巨大的“工具书”区域,充满各种比两块砖头还厚的说明书。某软件怎么用,某菜系怎么做,甚至房子怎么造都有。说明书一页页一步步极为细致,大概笨蛋都能教会。
当前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明:直觉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体系,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上比理性更有效。而理性的说明书式方法,虽然死板了些,但是从学习效率来说,恐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究竟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又是否会学习?
生活在上海,幸福的理由之一,应该是我们拥有至少110家博物馆(纪念馆)。这些精彩丰富的空间理应是学习的最佳之境。然而,博物馆对于大多数参观者而言,是一个旅游景点般的存在,走马观花是最常见的参观方式。可以说博物馆在那里,我们却不知道怎么看。
最近,一位行业博物馆馆长告诉我,某郊县教育局委托旅行社组织区域内所有学生包大巴参观。一大波学生带着春游装备,风卷残云般席卷博物馆——厕所里抽烟的、走廊里打情骂俏的、展品东摸西摸的……孩子们走后,博物馆花了10万元修复这场“破坏性”参观带来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上海各类博物馆不到10个,80年代末增加到40余个,进入21世纪博物馆迎来发展旺盛时期。也许我们的成长过程没有条件将逛博物馆变成习惯,但如今大好的条件,博物馆的利用却不主流。家长不会、老师没兴趣,博物馆不能直接带来竞赛、科技创新成果,地位边缘。
年底了,各种总结小结又能展现成果丰硕的一年,相信博物馆的参观者又多了几成,学校的场馆探究活动又增加了不少。相比这些增长的数字,我们更希望看到有孩子迷恋上博物馆,愿意将逛博物馆变成习惯,在这里找到乐趣、兴趣。而要实现这个愿望,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需要开放、互动的博物馆吸引家长,也需要有体制机制鼓励教师为孩子引路,更需要一个不功利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