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燕子飞向云端
潘家新
  潘家新

  朱燕云老师去世了!虽然知道80多岁的朱老师近年身体不好,但不幸的消息传来,我还是感到突然和震惊!那天已经下班,我特意再去看了报社贴出的讣告,独自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朱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

  说起来,我和朱老师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成为同事的,但认识朱老师却是在这之前。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一个夏日,“文革”刚结束,20出头的我去母亲单位辞海编辑所(现在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听讲座,在办公楼的过道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朱老师,那时她40多岁,正急匆匆从外面进来,清秀的面庞戴一副浅色眼镜,短发夹在耳后,裁剪合身的白底蓝碎花小衬衣配藏青短裙,挎一个黑色短带小包。今天看来,这一身打扮再普通不过了,但那是一个着装不讲身段、男女蓝灰一色的特殊年代,朱老师独特的气质和装束太美了!母亲告诉我,“文革”时新民晚报停刊了,朱燕云和晚报老社长赵超构(林放)、总编辑束纫秋以及著名报人冯英子等来到“辞海”工作,朱燕云任辞海医学编辑。

  不想数年后新民晚报复刊我和朱老师成了同事,朱老师还是我的第一任领导。每日里近距离接触,这才感受到,笑咪咪的朱老师其实内心很“硬”,很顶真,很坚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轧电车”是上海人生活中一桩痛苦的力气活。晚报当时在九江路外滩,早上七点半上班,正是“轧电车”的高峰时段,好不容易等来一辆车,却往往拼足气力还“轧”不上去,上班难免迟到。但记忆中朱老师从不迟到,她也要“轧电车”!有一天我迟到了10分钟,被朱老师直面批评。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当年的我并没有感到特别委屈,因为那时整个晚报的工作氛围就是这样。

  1986年1月新民晚报第一次扩版,医科大学毕业的朱老师成为“康健园”专版的第一任编辑。专业对口在同事们看来是“朱医生”(老同事都这样叫她)一大优势,但她反而更加顶真忙碌了。她对我说,就是因为懂得专业,便总是对稿子不满意!为了一篇稿件,她常常反复和作者切磋修改,而且修改后还要请作者审阅,那时没有电脑,办公室也没有传真机,小样来回审阅都靠邮寄,偏偏每次邮寄朱老师还要手写一封短信,她说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于是每天忙碌不已。医学稿件常有些生僻的字,那时是铅字排印,常常拼版时有的字没有,必须浇铸制作,比较麻烦。我曾说能否改一下句子避免用这类字,朱老师坚持医学是一门科学不能随意更改!

  在报社,大家都知道朱老师有一双出色的儿女。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两个孩子相继全日制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这在当时是令人称羡的。然而,平静的生活在一夜间被打破了。那年,她儿子外出被车撞倒腿受重伤,女儿又患病卧床。两个孩子接连遭遇不幸,作为母亲心中一定难以承受。但朱老师依旧每日上班,没有为照顾孩子们而请假。那些日子,她仍然忙忙碌碌地工作,平静地和大家谈论孩子们的病况,微笑着和每一位同事相处。是她没有感情吗?不是!私下里,当和我说起看着儿子车祸后被剪掉裤子推入手术室、看着女儿反复呕吐,朱老师不住地摇头叹息。她是不愿打扰别人,不愿因自己的痛苦而妨碍大家的工作。她压抑着自己,这需要坚强的内心!

  按照朱老师的遗愿,后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这一如她的为人:不打扰别人,不妨碍大家。那天,她儿子还到报社替母亲缴上最后一次党费!这就是朱燕云,顶真、执着。

  燕子飞向云端,飞入天堂,燕云老师一路走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特稿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调查
   第B06版:运动汇
   第B07版:运动汇/热点聚焦
   第B08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09版:专版
   第B10版:夜光杯
   第B11版:夜光杯
   第B12版:阅读/连载
   第B13版:民生上海
   第B14版:民生上海
   第B15版:民生上海
   第B16版:民生上海
燕子飞向云端
非洲新视界
开封府里访包拯
老桥的记忆
断想
世界遗产入江郎
新民晚报夜光杯B10燕子飞向云端 2014-01-13 2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