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丝路”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开封。一说开封我就想到包拯,就想到开封府拜访这一位古往今来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包公的大清官。抵达开封府已是正午,偌大一个府衙沐浴着太阳的金光,显得特别壮观、耀眼。开封府系重建的“现代版”,自然不是当年的模样,但它的威严肃穆还是立时给人一种预期的满足。
我最感兴趣的是包拯的断案处。
堂前陈列着专斩罪大恶极的皇亲国戚的龙头铡、专斩贪官污吏的虎头铡和专斩地痞恶霸的狗头铡。三副铡刀造型各异,寓意深长,它们并列竖排,在高悬的“正大光明”横匾的照耀下闪耀着光芒!它们静穆无声,但我觉得它们在宣叙着什么。想象它们执行神圣的使命,体现正义的力量斩杀恶势力的情景,觉得痛快。开封府大堂门前立有一块石,南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是包拯断案为何能明察秋毫、公正无误的注释,也可以说是包拯人格的简明而深刻的概括。“公生明”凝聚着多少人的期盼,也是正义审判的核心。难怪它镌刻在一块寻常的石头上,石头也仿佛充满了圣灵。在它跟前留影的游人络绎不绝。石头的北面镌刻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也极具思想光芒!这16个字当时被称为“官笃”,后宋太宗将其颁于州县,正式命名为戒石铭。在这块石头跟前留影的游客当然不都是当官的,法官恐怕更难有个把,大多不是到那里接受工作的启迪与熏陶,而应该说是出于对包拯的敬仰和一种感情的寄托。他们纷纷在那里照相,一块石头谈不上是什么特别美的景观,却这样吸引人,值得深思。
开封府官衙前的照壁正面,还有一只身似鹿、头像兽、一只角、目光炯炯的,据说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的怪兽威然而立,名字叫做獬豸。这是形象的警示,其思想内涵不言而喻。我想这样的警示是有力的,也是苦口婆心的,但其效果如何当然要看走到它跟前的人本身的体验与接受程度,看其品格与素质的高低。生活中屡屡犯罪而又执迷不悟、不思改悔,非得走向三副铡刀者并不鲜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恐怕也就是直到今天的法制社会,包青天情结依然历久不衰的缘由了。为官一任,让民笑,让民有冤可伸,这就是包拯为官的“特色”,也是中国老百姓最景仰、最崇拜的为官品德。中国老百姓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包青天这样人物的行事风格转化到法制的深处——其不朽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法制,那才是真正的没有乌云一片晴光灿烂的青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