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案频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院长马丁介绍,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数为8300多件,造成经济损失2亿多元;而2012年同类案件高达17万起,经济损失达80多亿元。
受访公安人士总结指出,当前电信诈骗犯罪呈现“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
■ 虚拟化 犯罪分子不露真容,作案过程均在虚拟空间进行,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进行诱骗、恐吓,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或是冒充银行人员骗取U盾密码,直接将钱盗走。
■ 智能化 犯罪分子利用任意显号软件、非法改号软件、网络电话对接等技术,使拨出的号码显示出其所需任意号码,智能程度更高、伪装更彻底。
■ 集团化 有专门人员负责诈骗网络平台技术,有专人拨打电话和群发诈骗短信,还有人负责转取赃款,形成分工明确的诈骗链条。
■ 国际化 跨国(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雇用中国籍人员搭设网络平台,提供境外服务器,完成诈骗全过程的跨境虚拟流转,通过地下钱庄将赃款转移境外。
割不断的利益
我国打击电信诈骗多年,然而电信诈骗缘何愈演愈烈?
“运营商为追逐利益而疏于监管就难辞其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指出,如各家运营商考虑利益而推行“实名制”力度不够;出租出售106号段用于各类广告促销短信的群发,借以牟利。
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超过2000亿条,其中诈骗类短信危害最大。这些垃圾短信发送渠道中,106号段占到82%。
通过银行卡转移、提取涉案资金是电信诈骗的重要环节,然而,银行卡开户实名制的监管漏洞则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姜奇平指出,犯罪分子可通过伪造身份证等渠道获取大量银行卡,反复用于犯罪。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