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寻求突破
“自贸区以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六大服务贸易为核心突破口,降低投资准入条件,打破部分业务的禁入现状,加快了六大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林锋认为,这六大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的产业链长,以往进入的项目较多,因此这次自贸区的开放特别具有震撼性效果,带动了其他行业的重点突破。此外,上海市政府各部门及国家海关、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推出相应的服务和监管措施,为服务贸易企业投资便利化、经营自由化提供了保障措施。这些创新也促进了自贸区服务贸易的功能突破。
“例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提出支持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使长期未解决的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破题;又如,交通运输部着眼于发展自贸区航运服务业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建设相结合,政策直指多年待破的难题,启动了如多港联动、沿海捎带、起运地退税政策等试点。”
形成三大辐射效应
林锋断言,自贸区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带来三大辐射效应。一是产业辐射效应。“以航运服务业开放为例,它将与自贸区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开放相融合,吸引船舶要素集聚,带动保险、咨询、海事仲裁、港口物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带动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国际船员管理等产业,提升上海航运市场服务功能。”
二是地域辐射效应。比如此次航运业的政策试点,通过航运业的延伸,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据林锋透露,“长江证券研究报告测算表明,一旦‘沿海运输权’政策调整,部分在境外中转的集装箱将回流到境内港口转运;而外轮沿海捎带政策一旦实施,将大大降低所经地区的物流成本,有效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海港就可吸引渤海湾到釜山港中转箱量的80%-90%。”
三是体制辐射效应。林锋认为,自贸区的服务贸易便利化管理体制创新,将对区外形成联动辐射效应,形成区内开花、区外结果的局面。
破解两个“三分之二”
“目前上海市服务业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60%以上,部分中心区的三产比重占到本区的经济总量的80%以上,但上海服务贸易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林锋将之归纳为“两个三分之二”:一是贸易逆差大,服务进口占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二是结构不合理,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的进出口额合计占比达到三分之二,而咨询、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附加值高的新兴服务贸易,仅占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4.9%,其他新兴服务业与其他省市相比,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林锋认为,上海外贸要转型,必须抓住自贸区服务贸易开放的机遇,在产业、空间、体制上有所突破,率先复制自贸区的经验,发展服务贸易。他建议,利用上海市部分核心区三产比重超过80%的产业优势,以及上海市数十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建设上海服务贸易试验区,从产业、空间、体制上呼应、复制自贸区服务贸易开放,作为加快发展上海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抓手。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