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双十一,双十二,201314(爱你一生一世)跨年夜……拉进篮子就是菜,节日,慢慢都被消费成了消费者的盛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凡被冠之以“一生一次对自己好一点的那一天”,就陆陆续续连起了一条购物的拉动内需的消费曲线。
文化,在尚未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被搁置起来,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供奉物。
从何时起,我们竟对“纪念”与“仪式”如此功利地疏离了?
当二十岁的年轻人对越来越近的“过年”的期待值,远远低于全网大促销的某一天,当我们对“精神原乡”与“亲情维护”越来越漠视,“年文化”倒成了一个需要摆上台面讨论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土生土长,至今三十年未曾离开这个城市这片土地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谈论那些与“年”有关的属于“原乡”的情怀。
殊不知,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社会,每一个人都难免别有荒芜。即使近在同一个城市,却也已经远到了天涯去。
“原乡”,是我们在少年宫里漫不经心地学着吹拉弹唱;“原乡”,是我们在弄堂里跟小伙伴追逐打闹;“原乡”,是我们在圆桌的一头吃着外婆包的蛋饺、爷爷炒的虾仁、妈妈腌的鳗鲞、爸爸做的烤麸;“原乡”,是兰花棒的小小美丽与掼炮的小小淘气交织成夜空里的灿烂天地;“原乡”,是不用智能手机不刷微博微信的那遥远的每一天……
谁说我们就没有“原乡”?谁说我们就没有想回而再也回不去了的地方?谁说我们就没有想见而见不到了的人?
前行或者是一桩不可避免的进化,但返璞,则是我们能给予这个“年”的最大的尊重。陪父母说说笑笑看一场春晚(忍到结束再去网上吐槽),给朋友三言两语写一张贺卡,写副春联,贴个福字,然后在一碗腌笃鲜汤的绵延曼妙的香气里,把冬去春来这一个“年”好好过。
就算逝去岁月不可追,逝去的单纯却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