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喜的是,有许多独具慧眼的摄影人从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了鲜活的影像。如李清智的《弄堂》组照,窄窄的巷子里,有人做家务,有人下象棋,互不干扰,自得其乐。周黎罗的《城市映像》,将地铁、广告、橱窗、海报、情侣等城市元素混搭在一起,构成气质独特、成熟时尚的城市印象。尽管这些作品专业技巧还不够成熟,也不属重大事件报道,但却为“市民文化”这个主题,营造了非常多元的影像空间。日常生活细节的巧妙发现和提炼——尽管不够宏大,却充满温情;尽管不算华丽,却质朴可爱。那些不足为奇的表情,此刻却显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质朴无华的真实,在市民摄影家的瞬间抓拍中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市民文化节摄影大赛在摄影器材的选择上十分广泛,打破了摄影等于烧器材的传统观念。有的选手即使用手机也拍出了生动自然的画面。此次比赛要求每位拍摄者必须提供十幅(组)照片参赛,作为评委,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拍摄者的技术水准和对整体影像的把握能力,评选结果自然可以推动市民摄影水准的提高。也许下一次,我们干脆就来一次市民手机摄影大赛,说不定会给人更多的惊喜!
闸北区文化局长陈宏: 吴志华的《忆江南》组照,构图简洁明快,仅仅抓住“粉墙黛瓦小轩窗”,便勾勒出上海的历史。周建伟的《青浦水乡风光》,沈伯良的《古镇伞影》,王明的《纷雪周庄》,无不是用镜头细细描绘上海人的水乡之梦,那是整个上海的心灵归属。水乡是上海的根基,弄堂是上海的脉络,外滩则是上海的骄傲,蔡耀放的《浦江之夜》大气宏伟,绚丽旖旎的光影将外滩的魅力和上海人的自豪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张海涛的《外滩夜色》、张慕贤的《光影外滩源》,以相机为笔,记录外滩的百年风华。
参赛作品中的最大亮点是“组照”。孙孝明的《中国元素》组照,糖葫芦、红灯笼、Q版京剧脸谱,融汇孩子们期盼的目光,还有驻足而观的外国友人。马凌云的《军训》组照,抓拍人民子弟兵训练时努力拼搏、令人敬佩的绝妙一瞬。金德明的《关于爱情》组照,隐隐透出卞之琳诗中的味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摄影画面的匠心独具,摄影人物视角的别出心裁,摄影作品的自成体系,摄影参赛者的崭新风貌……摄魂魄于方寸,寄艺术于真情。 朱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