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联系采访张雷平,她说刚从太行山回来。寒冬去太行山写生,这对于年轻画家来说,也足够疯狂,何况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女画家张雷平。但在她看来,艺术探索是需要有勇敢冒险精神的。按照前人的路去走,或许会一帆风顺,但很难有新鲜的东西出现。艺术家要有冒险精神,敢于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发现更为美妙的“风景”。
执着追求 勇于改变
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走进张雷平的画室,只见画案上、墙角边堆满了画,装裱过的和没有装裱过的,完成的和未完成的,而那些装在画框里的作品则是近年来在法国、德国、中华艺术宫,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后归还的作品。她说通过理画,也是对于自己从艺近五十年的梳理。平时见到张雷平,文静而谦和。但一聊起她的绘画创作,她的执着和追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家其实和科学家一样,也需要有探索的精神,我非常佩服那些敢于冒险的人,因为冒险意味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甘于牺牲的精神。”张雷平说。
程十发先生曾这样评价张雷平:“她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继而于常中求变,于变中求变,于变中不断进化,故灿然有新面,创成异格,自有一种洋溢着她强烈个性美的自然崛起于腕底。”(见1993年《张雷平画集》(序))
程先生这里说的“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是指张雷平年轻时曾经努力研习吴昌硕画风,在大写意花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她在理解掌握中国画笔墨内涵后又毅然舍弃他人面貌,为寻找表达自己精神的绘画语言而苦苦求索。她牢记昌硕先生的箴言:“画当出己意”,她深感一种时代使命感萦绕在心怀。这个使命感就是如何把古老的中国画演绎为吻合现代人视觉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要把融化在自己血液里的对中国艺术精气神的追求,自然而然地流露表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地修炼,包括观念的更新、艺术的思考、传统的继承和反叛、手上的功夫等等。
不断探索 只求“最美”
为了这个艺术理想,张雷平不拘流派、上下求索;不分东西,广取博览。她爱吴昌硕浑厚苍劲的笔墨,也爱西方现代绘画多变的色彩;她善与身边同道谈艺论道,取长补短;也不乏从不同艺术门类中汲取灵感,例如从音乐中,她领悟到绘画抽象的激情的表达方式,开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通途。为了开阔视野,她不断地出走,云贵、晋陕、西藏、新疆、雁荡山、黄山、太行山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她不是一般的旅游者,她是用心灵去体会大自然。人生的阅历和历炼,更培育起她胸中的大气。这些性格汇聚到她的笔端,就幻化出一幅幅美妙的作品来。
张雷平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变化多样,体现出她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如果说早年她的大写意花卉流露着吴昌硕画风的痕迹,那么从她的“芳心”、“白玉兰”、“芦花飞雁”、“雾凇”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在创立自己风格所作出的努力。“芳心”出现在1994年“与大自然对话”的个展中,在大方形的尺幅中,紫藤花错落有致地垂落飘动,饱蘸紫色、蓝色、粉红色的笔触,既轻松、随意,又笔笔凝练地落在宣纸上,组成了一个“心”形的图式,让人产生对青春美好的想象。
“白玉兰”也是她笔下的题材。虽然画过多张,但一画一新,一画一变。她把白玉兰客观外形逐渐变化成形式结构和笔墨构造,在抽象性和装饰性,在线条的韵律与色彩的丰满之间找到了和谐,既带有浓郁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又兼具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芦花飞雁”这个看似传统的题材,在张雷平笔下开拓出全新的意境和视觉图式,“大幅作品《前程》,秋苇鸿雁,辽阔绚丽,浩然情思,一泻千里。构图的简洁与整体色彩的单纯和浓烈,意象的青春与深远,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潘公凯语),显示出画家炽烈欲喷的激情和气魄。其他还有“芦花飞雪”、“金色秋天”、“雁嬉芦花荡”等,都以不同的意象表达方式赞扬了芦花随处扎根的旺盛生命力。
“黄土系列”是张雷平对祖国西部风貌的感情倾诉。在这些作品中,她以自己所掌握的苍劲圆润的线条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形象的塑造中,借助线条的纵横穿插,墨色之间富于变化的组合,对黄土整体色调的把握,让黄土塬成为音色极为丰富的交响。
张雷平画太行山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力量来表达的、她在《巍巍》、《力塬》、《千山万壑》、《肃然》等作品中,都抒发了一种铜铸铁浇而成的太行山特有的山的气质。
“山田”系列作品在她2012年“心织笔耕”画展中得到好评。其实,选择这一题材也是一种艺术冒险。艺评家潘公凯认为:“仅用最单纯的水墨黑白关系以及笔线的节奏韵律变化来再现题材本身自然的特点,和自己的审美情趣,其中的难度是她此前的作品所没有的。同为这样形式单纯的创作,会更加考验艺术家个人在谋篇构图、节奏把握、笔墨技巧、抽象概括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此一种舍易求难的创作方式,足以向我们证明张雷平在艺术探索道路上前行时,内心那种汹涌澎湃、无所顾忌的闯劲。”“而事实上,她这批作品饱含了当代水墨画的艺术张力和对抽象画的视觉冲击力。”
在很多评价张雷平的文章中,常常会刻意突出其“女性特有的柔和润秀个性”,但要真正理解张雷平的画,就得首先忘记她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著名画家方增先曾说:“她作品给人的感觉却是爽迈、大气,有着许多男性画家都远不及的潇洒气概和力度。”
年龄虽长 心态年轻
“在我读书的年代,班里只有三个女生,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艺术需要艺术家不断地追求和探索。胸怀和气魄不是男性的专有名词。在女性弱小的身体里,也拥有一颗坚强开阔的心。”张雷平说,“回忆学生时代,那是个经济窘迫的年代,我们会自己做画箱、做调色盒,为了省几分钱,走到福州路去购买纸张的边角料。”
“再过两年,我也要成为‘70后’了。”在2014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张雷平幽默地调侃起来。但是在她看来,新的一年到来,生理年龄可能要长了一岁,但是心理年龄却应该年轻一岁。
“思想与生理之间是不成正比的。有的人虽然很年轻,但心已变老。有些人虽然老了,但心却很年轻。”张雷平在《与青春对话》2000年个人画展的前言中这样说,“年长的艺术家也要向年轻人学习,因为当他们的艺术走向成熟的时候,同时也容易受‘自身束缚’而产生惰性,失去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而年轻的艺术家虽然敢想敢做,但由于基础不够扎实,或者在技巧上掌握不够,有时凭着一腔激情,却难于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艺术道路上,年长的和年轻的是难于分割的朋友。”
张雷平举办过多个画展,而每个展览她认为都是对自己新的命题和考试。她说:“一个画家,永远面对一张白纸。”“绘画是劳心的体力活,要用心编织,用笔耕耘,在想象的阅历中锤炼那根线头。任何一个突破都必须施以长期的心血和坚持。”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