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薄薄的提案,凝聚心血,承载嘱托,散发着“热度”。这种“热度”,既有提案本身聚焦的热点、引发的热议,也有政协委员调研时投入的热情,撰写时融入的热诚。
热的背面是冷。“热提案”同样需要冷处理——好提案,绝非脑子一热就能写就,它需要长时间细致认真的调研,需要充满理性的思考,需要完备的知识和能力。昨天,记者采访了两位正在准备提案的政协委员,听他们讲述提案背后的故事。
一年调研话治霾
去年到今年,雾霾一直是媒体热词。这种热度也延续到了今年两会上。在目前已经提交的提案中,至少有9份与之相关。
市政协委员胡里清的提案就是其中一份。他的提案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最终提出的建议是:从汽车产业出发多角度治理雾霾。
这并不是一个草率的选择。胡里清委员告诉记者,从PM2.5开始引发关注以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大家也都在思考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雾霾的产生?”胡里清认为,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胡里清开始调研。2012年底到今年两会前,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拜访了上海的环境科学研究部门、火力发电厂、油品厂商、汽车制造商……在烧秸秆的时节,他还专门跑到郊区去“参观”,在浓烟中和农民聊天。
调研和各方声音中,有一个来自权威单位的数据让他感到惊讶:综合考虑污染气体的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初步得出在本市环境空气所含PM2.5的来源:机动车、船等流动源占25.8%,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机动车污染占空气污染来源的50%-60%,有些地区甚至可能达70%。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也促使他进一步去调研和思考。他了解了本市黄标车的数量、油品供应的情况和汽车的保有量。与此同时,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了解有没有类似的国家、类似的城市碰上过类似的问题。
“我发现,美国的洛杉矶,在过去也和我们一样。他们的治理取得的成果能否借鉴呢?”在国外出差期间,他专门走访了洛杉矶的相关部门和学者,了解对方在大气治理上的做法。“在加州,很多做法被写入了法律。比如,明确规定了每家汽车生产厂商,必须卖多少零排放的车,才能卖多少有排放的车。”
深入调研之后,胡里清开始了思考,哪些是马上可以做的,哪些是今后一定要做的。他认为,应该从治理现有车辆、提升燃油标准、加快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强化市民的环保买车和用车意识等角度出发,推进雾霾的治理。
“2014年上海将淘汰黄标车7万辆,对于目前23万辆的统计数字来说,全部淘汰还需3年的时间。”胡里清认为这个时间表太长,政府完全可以出台加快黄标车淘汰的方案和财政补贴政策,加速淘汰黄标车。
“欧美以及世界大部分地区制定和实施汽车排放标准时,一直将车和油当成一个系统,同步实施油品和汽车排放标准,确保汽车排放升级。”因此胡里清认为,除了控制汽车保有量,更要严格实施汽车和油品环保标准。“当然,要根本解决车辆排放的问题,还是要加快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半生酝酿写提案”
教育改革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一流的杰出人才?”直指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也让教育界一直为之纠结。这同样也是市政协委员、华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金忠明多年思考的问题。
今年两会,金忠明带来一份提案:《建立上海各级学校毕业生“长时段评价”数据库的建议》,希望从改变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去影响目前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份提案,热度十足。但谁能想到,在动笔撰写之前,金忠明教授已经过了“半生”的酝酿。
在当大学教授前,金忠明当过中学老师,从中学到大学,30多年的教学生涯,让他看清了许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思考。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好的办法或者说一种改革的方向。
“评价体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抓手。”多年以后,在市政协会场的池塘边外,金忠明这样告诉记者。“都说百年树人,但一棵金丝楠木和一棵杂树比较,如果都是靠量树围有多粗,肯定是不行的。”金忠明认为,教育质量评价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但目前对如何改善教育评价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无论是传统的注重学业、考试的评价,还是新潮的综合评价、多元评价及‘绿色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着眼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当下性成果,是一种‘短时段评价’。关注的只是特定的阶段,如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内学生的学习成绩或综合表现是否达到这一阶段教育所规定的标准。”金忠明认为,它导致不同学段的评价取向都是只见当前,而忽视了过去和未来,忽视了人才的差异性和潜在性。
怎么样的评价体系才更加科学?金忠明一直在思考。为此,他走访过全国多所著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了解具体的数据和情况。就连每次外出作报告、讲学时,他也会不失时机地进行随堂调查,听取各种意见,从中汲取好的想法。这次撰写提案前,金忠明又经过了整整一年的调研和思考。可以说,这份提案的准备一直贯穿了金忠明的整个教学生涯。
随着思考逐渐成熟,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出现,许多难解的问题找到了答案,金忠明终于在今年拿出他的提案。这不到3000字的提案,蕴含着一位政协委员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
提案中他这样建议:在“短时段评价”之外,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权威的中立评价机构为依托,构建专门的评价机制和评价网络,对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进行“长时段评价”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形成全社会充分认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潜在性及未来性的氛围,逐步将教育评价的重点从学生阶段性的考试分数转向终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半生酝酿写提案”,但金忠明认为,这只是一种探索的方向,给政府部门一种提醒和借鉴,要真正实现,还需要周全的设计和试点。“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先行先试,拿出经验。”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