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亲切地叫我“小奔奔”交警。
小时候,当我在马路上见到警察叔叔时,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那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我也要努力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就这样,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我报考了警校。2011年,我最终成为普陀公安分局的一名交通警察。
我的工作岗位在普陀区中山北路武宁路,这里连接内环高架,又连接沪宁高速,是普陀区最繁忙的路口,每天车流量数万辆,可以称得上是上海的西大门。初到这里执勤时,路口每小时交通流量让我感到了压力:4个方向,36条车道,覆盖46条公交线路,高峰时段每小时通行6000余辆机动车与10000余辆非机动车。站在马路中央,听到的除了噪音还是噪音,这时我才深切体会到了这些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但是,既然我成为一名交通警察,那么,缓解交通拥堵,让车辆和行人通行有序——这就是我的职责和梦想。我决心选择从这里起跑,实现心底的梦想。
我开始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晚高峰武宁路沿线的车流量呈现潮汐式,尤其在晚高峰时,武宁路南向北车流量极高,经常造成车辆拖尾至长寿路武宁路口,而北向南车流量则一般。我积极向我师傅及中队“老法师”请教,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为了能更好地兼顾路口四周的交通状况,我以“奔奔交警”林祁斌为榜样,在路口往返“跑动执法”。
我观察到中山北路武宁路路口每逢早晚高峰常有“拖尾”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仍然选择跑起来“主动掐尾”:在绿灯周期内,我一刻不停地跑动纠正违章,绿灯周期快要结束时,变“跑动”为“快走”,将“跃跃欲试”的车辆一一拦停。如今,每当我沿着停车线走过5条地面车道把车辆一一拦停,再转身做出另一个方向的直行手势时,路口的信号灯也恰好由绿转红,分秒不差。就这样,通过不断地跑动执法,我对路口情况的把握和管理方法也逐步提升。很快,我已经能掌握路口管理和车流疏导的方法,工作也渐入佳境。
工作两年来,我喜欢观察信号灯的转换时间,思考信号灯与车流拥堵的关系,思考如何有效疏导的方法。我经常思考,能不能在其他方面动动脑筋,来提高路口的车辆通行效能呢?
我所在的路口有4个高架匝道口,每个匝道口离路口的距离不到30米,每逢早晚高峰,极易引发“对流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找到了一个属于我的方法——“交叉管理”:就是在绿灯周期的前10秒钟左右,一路快跑,赶到匝道拦停下高架的车辆,让地面车辆优先通过路口;随后,再放行高架上的车辆,形成了“高架、地面车辆交叉通行管理法”。“交叉管理”既要及时跑到位,又要准确看时机,预判车速及时给出停车信号、观察通行情况及时交替放行。要求是蛮高的,主要还是靠跑动。还有就是当武宁路左转弯信号灯为绿灯时,通过人为干预,将内环高架外圈武宁路下匝道的下行车辆前引10到12辆至地面直行车道停车线前方区域待行,当中山北路直行方向为绿灯时,优先让这部分车辆通过路口,避免与地面直行上高架的车辆发生冲突。现在,我只要看到我执勤的路口平安有序,就会觉得无比快乐和满足。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心中都充满幸福感。因为通过我们交通民警日复一日的一点点努力工作,我们上海的交通秩序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十日谈
警界群星谱
巡逻民警的工作岗位辛苦,明请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