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可复制推广
“新制度”
“自贸区建设的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要求非常紧张。”简大年介绍,原本留给上海自贸区的时间是“两到三年”,但最新的要求是只用一年左右试出首批成果。进入自贸区的企业和正在研究进入自贸区的企业,对自贸区开放程度、贸易环境、功能拓展等等方面的期待不断升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整个国家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加快,国务院各部门都在加快改革,包括许多兄弟省市也纷纷提出要建立自贸区,提出了改革创新设想。“留给我们的改革窗口期很短,上海自贸区当然不可能‘笃悠悠’地度过2014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自贸试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不是经验、做法,而是新制度。”简大年说,制度层面的创新,不是一般的功能拓展,而是围绕投资管理、综合监管、金融制度进行制度创新,过程要强调国际化,构建目的是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国际规则。“新制度不是政府拍脑袋想出来的一套办法,要非常符合用户体验,要经受得住市场和企业的检验。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如果这些制度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只有特性没有共性,就不能算可复制可推广。”
综合监管杜绝
“蜂窝煤现象”
简大年透露,力争上半年推出2014版负面清单。“在和服务业开放的有机结合上,在透明度和国际规则的表达上,在进一步的开放度上,目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金融改革将遵循“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模式。例如,外汇管理改革在跨国公司资金池建立,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结算方面可能会先行推出。“人民币跨境支付、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运作、人民币的境外借款目前已经试点了。”简大年表示,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全面铺开,实现常态化运作。
今年在监管上的重点工作是打造各部门共享联动的综合信息平台,包括海关、外汇、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备案管理、金融领域的先行先试都会在这个平台里体现出来,这个平台搭不好就开展不了综合监管。”
综合监管在搭建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综合执法体系将启动运作,特别是直接借鉴国外的经验,高标准地培育综合监管体系。“综合监管不能成为‘蜂窝煤现象’,看上去一个个洞都打通了,但实际上横向看都是不连通的,所以我们要打通各部门的壁垒,打造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同时在管理上要纳入第三方机构评价评估综合监管的成果。”
政企合作启动
“亚太营运商计划”
简大年提到,自贸区的建设为政府部门提出了新挑战。“重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策要接地气,服务方式要创新。”简大年介绍,自贸区以“政企合作”的全新模式,启动了“亚太营运商计划”,通过制度创新,为自贸区企业提供涉及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促进其区域订单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在亚太区形成。下一步,该计划有望成为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试验和操作平台。
他介绍,计划启动以来,自贸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等已完成了首批20家试点企业未来几年发展规划及其实现亚太营运的相关政策需求的调研,梳理出共性和个性化的问题,制定出相关解决方案,并选择企业进行试点,实施个案突破,完成实际操作。
“亚太营运商计划将凸显政府和企业在同一目标下的合作伙伴关系,政企共同研究问题、共同研讨商业模式、共同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