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至19日两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底楼演讲厅座无虚席,过道上的加座都坐满了人,皆因国内四大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联手在此推出一个填补目前国内商学教育空白的创新课程《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课程发起人、外经贸部原副部长、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名誉院长张祥教授,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启正等四位国际谈判顶级专家轮番为EMBA、MBA学员授课,分享多年国际谈判经验与智慧,希望在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的今天,为中国培养出更多“外交能手”和“谈判专家”。
给出“苹果”而非“果汁”
赵启正在首堂教学课上聚焦“企业走出去的公共外交”,特别指出,在国际舞台上,企业与国家共命运,企业家不仅要有公共外交意识,还要增强“话语力”——即不光是有“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还要有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让国际“听众”入耳入心。首先就要有比较的眼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不能老是以“××第一”自诩。其次要擅长于讲故事,讲的时候,是给人吃一个实实在在的苹果,不要把苹果榨成汁,更不要做成维生素C的药片。
“企业走出去,文化也要走出去”,赵启正认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与投资地不融洽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企业本身缺少公共外交经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的内涵,不是光懂英语就行了,还要跨越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乃至生活习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管理当地的外国雇员时,也需要了解他们对工作、生活的态度,欧洲人通常认为生活是为了享受,而工作则是为了支付享受的成本,因此拒绝加班加点;而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类似国内法定假日给3倍工资等做法可能就行得通。
公共外交提升本国形象
在赵启正看来,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而拥有大量机会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企业,作为公共外交重要的承担者,一定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
说起“正确表达”,赵启正专门提到了“翻译”的问题,并引用意大利的一句谚语“翻译即背叛”。从中国“龙”到底是dragon还是loong,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底指哪里硬,译文的困惑,无一不凸显出“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国内一家大公司到国外打的英文广告,写的是“little happiness matters”,想说的是‘为了点滴的幸福’,但老外都说看不懂,”赵启正说,这样的广告不仅白花钱,还会让别人反过来质疑这公司到底是跨国大公司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走出去的企业要有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点上,赵启正拿自己接触过的一些温州商人来举例:有人在英国收购了一家素来对华持敌对立场的电视台,有人在德国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这样的温州商人,已经比从前到各个城市做小买卖的时候,上升了一个层次,了不得。”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