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朋友,人称光哥,是我们晚报漫画家郑辛遥的铁杆粉丝,曾一口气买下好几百本他所著的《漫条思理》。临睡前,光哥总会在微信朋友圈中煲一条“心灵鸡汤”。
不过,光哥的“鸡汤”与别人的不同,大多只是一两句话,简单工整,却富含哲理,其中不少是转载自郑老师。譬如这一条:玩微信——理智者利用碎片时间,成瘾者把时间玩成碎片。看完感慨颇深,并直接促成我想要写下这篇文章。
也就这一年多的时间吧,华夏大地仿佛诞生了第57个民族,且数量庞大,名曰“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即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
“低头族”总是低头不抬头,其典型表现是:坐公交地铁时只顾盯着手机屏幕,走路等红灯都要看几眼微信微博,上趟厕所会硬生生耗上十几二十分钟,更有胆大者连开车的空隙也要争分夺秒。最容易招致反感的是,明明是一堆人的朋友聚会,总是有人只顾低头刷屏,懒得倾听,懒得交流。
不夸张地说,沉溺于手机已成为一种病,欲罢而不能。多少人已经习惯在起床后、睡觉前,每天干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微信,语音,自拍,刷屏……人们被手机俘虏,心甘情愿成为它们的奴隶。也难怪有人如此形容: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何其相似。
抛开对眼睛、脊椎等的危害不谈,沉迷于玩手机对精神世界的腐蚀才是最可怕的。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我。忽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冷漠与缺乏人情味。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记得很长一段时间,在地铁2号线南京西路站1号出口处,有块很大的公益广告牌:放下手机,抬头做人;一家咖啡店门口,手写着这样的标语:我们没有WIFI,和你身边的朋友多说说话吧;两会期间,甚至有人大代表提议设立“平安抬头日”,鼓励这一天不使用手机,回归生活,回归亲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不是调侃,是冰冷的现实。朋友,还是和身边的人多说说话吧,那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