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编者按:最近微博上正火的“马上有××”系列让人备感马年的“马蹄声声”已然临近,回眸刚过去的蛇年,本刊刊登了不少城市话题和艺文思考,尤其4月扩版后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批评和反思。年终之际,特此精选出每月精彩话题,回顾一年来在海外专稿、评论、博物等方面展现不同面貌的《国家艺术杂志》。
1月
由打造到融入——
环境与雕塑创作需要“情投意合”
雕塑家杨劲松的《瞬间》和《变化》及施慧、任捷的作品《印迹》落户在苏州河畔,让曾经辉煌繁盛的中国民族工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它的印记。长宁区未来不仅在苏州河畔将拥有8座雕塑,中山公园区域也会有所增添。这些雕塑的登场能否成为城市新标志,如何融入所处场景,值得我们一同思考。
2月
地下文化,营养在城市里——
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束昱谈地铁环境艺术
现代城市中的地铁运行在深达十几米的地下,其环境气场要让乘坐者感觉很美,当然是件挺难的事。所以,将地铁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纳入艺术评比是件大好事。考察世界各地正在蓬勃兴起的地铁环境艺术,虽然还是以艺术工作者的激情挥洒为主旋律,但是,这些已成形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源泉都在城市里,营养都出自生活。
3月
废物不废——
马德里城市装置艺术展向环境危机挑战
马德里是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不过这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远不仅仅是这些,到了这座城市都能让人吸收到大量的艺术辐射,记者到访此地都会感觉自己似乎更透彻,也更迷茫。这次踏访马德里城市装置艺术展,对主题为“向城市环境危机发出严重警告”的表现方式,尤感惊奇。
4月
“小清新”来袭——
城市公共艺术不需要“高富帅”
“小清新”这个称呼在艺术界已经大剌剌流行好些日子了!最近,“她”又悄悄地登上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舞台并大行其道。小清新的大行其道无意间反映出如今都市人对回归自然的期待,一些重金打造的“琼楼”遭到各种批评,而那些曾经“深居简出”的老洋房却被一个个请出,成为新榜样。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小清新已然入侵到了城市公共艺术中。
5月
大难当前有大艺——
5·12大地震五周年看艺术如何为灾难疗伤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劫难总是与文明的脚步如影随形,玛雅文明的消失、庞贝古城的消逝,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随之或湮灭或隐入历史的沉沉大幕后面。除去人为造成的战争之外,伴随着各种灾难而生的艺术作品往往成了传世的精品,灾难艺术与人类结伴而行。
6月
请先做个自然看护人——
城市生态艺术不容小觑,也别想得太难
城市生态艺术,绝不是一味地高消耗与不可持续。近年来,我国百余座大中城市打着生态城名目的项目虽多,但符合生态标准的城市却寥若晨星。生态城市艺术的核心是“低碳绿色理念”,而这恰恰是各地生态城决策者们的短板:我们有哪一座不是以汽车为尺度来规划和设计的?那就是小康的标志、现代化的标志,而非生态。
7月
“伤痛”也是历史真面目——
探访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邬达克故乡
建筑大师邬达克诞辰12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前往邬达克故乡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邬达克已成为上海人民的一个记忆式的文化特点,他的建筑设计使得斯中文化艺术的交往越来越灵活。希望你用更丰富的角度,用中国人独特的视野去研究他。”斯文化部副部长赛切克的嘱咐促使记者迫不及待地动起笔来,借这番游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这个欧洲建筑天才。
8月
城市艺术别忽略“肩膀以下”——
街头细节需体现出更多亲民和审美关怀
肩膀以下的城市艺术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些年我们看惯了高楼,直看到仰头眦目掉帽子。可是,我们平视、俯视城市的街上,我们看到的街道、橱窗、灯箱、店面门脸、路灯、广场、花园,还有墙体、廊柱,甚至脚下的窨井盖、驶过的出租车,是否养眼,能否让你我莞尔一笑?
9月
山寨风,爱你恨你都不易——
城市个性丧失在无厘头的“拷贝”中
在山寨风盛行的今天,从手机、服装、电脑、汽车、电影、流行音乐到城市设计,甚至山寨版的明星也鱼贯而出。有人说山寨是草根挑战权威的表现,有人说山寨阻碍了创意的成长,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无论如何评价,山寨总是文明发展中不能跳过的一环。
10月
“回顾热”为欣赏更为寻根——
安迪·沃霍尔究竟“复制”了多少梦露?
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刚在上海掀起一阵“当代艺术热”。“回顾热”本身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艺术进行反思,但是当著名的“复制”作品《玛丽莲·梦露》同时出现在不同地方时,让人不难猜想,其中应该有版画或是重复印制的存在。不加任何标注而让观众产生误解,那么艺术真实性何在?
11月
“废弃物”挤压出“剩余价值”——
环保艺术展借创意呼唤公共道德
11月8日在浦东陆家嘴中心绿地刚落下帷幕的《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以一种互动、参与的模式让观众从艺术中收获了环保新意识,更为全民公共道德做出了一点警示。透过艺术家的创意,原本已被舍弃的“废弃物”再次被挤压出了“剩余价值”。
12月
以艺术的名义,但“艺术”已经远去——
还请还原艺术展出的纯味
近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的原旨渐渐淡去,金钱味渐浓。从夏到深秋的季节里,各种名目的艺术展遍地开花,它们无不以“艺术”的名义走进人们眼帘。但轰轰烈烈的背后是新锐、超前,还是故弄玄虚?作为站在艺术潮流前沿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圈内人公认的“世界艺术之母”,但它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混乱、无厘头和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