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场所,都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标签,可以是外观,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之所以卢浮宫能够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艺术馆,除了本身就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建筑外观,观众收纳的藏品之丰富、之珍贵,更让人难以忘怀。可以说,卢浮宫拥有不止一枚精彩的个性标签,绝对不会和别的艺术场馆“撞脸”。
艺术场所不单单只是一个展出场地,之所以需要为其贴上个性标签,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们是体现一座城市艺术文化面貌的代表。但凡列举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名都,都能找到一直相应的一份“艺术地图”。因为这样的城市仿佛是一座放大的博物馆,其历史记忆会聚在城市各个不同地点,构成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份“地图”将发生在城市中的艺术事件串在一起,体现出博物馆体系和历史文化建筑的规划与保护,展现出这座城市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因此,作为中国近代现代美术发祥地的上海,如果没有一些值得登上“美术地图”的具有辨识度的艺术焦点,上海城市文化的定位也就显得底气不足了。
应当意识到的是,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城市文化资源的流失也在不断发生,在这样一个现代的城市空间中,美术历史的保护显然面临着严重的“失忆”状态,这与上海的国际都市形象实在不相符。原本,多元化的历史给整座城市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财富,有海派的文化遗产,也有西画东渐的洋画运动遗址,各个时代的艺术事件足以表明上海有着足够的底蕴,但这些大部分还未能有机会“出声”。一旦上海的“美术地图”成形,也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文化历史地标,上海也就能成为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大本营之一。
不过,无论要贴上怎样的个性标签,都不能忘记艺术,尤其是城市的公共艺术,应该是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因此绝对不能少的一个标签就是“人性化”。只有艺术个性加上人性化的理念设计才能让艺术地标变得真正具有生命力。毕竟,吸引了百姓愿意去、愿意看、愿意想,才能让艺术床底成为闲暇之余丰富艺术文化生活的一个新选择。如果有一天,当游客和老百姓称赞道:“这里的艺术真的很上海!”那么我想,这就说明上海已经被贴上真正的个性标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