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脱离了艺术的判断,必定是脆弱的,脆弱到可以在瞬间蒸发为零。有不少投资者看到艺术市场出现的暴利,以为这种暴利通过市场操作就可以轻易实现,忽视了产生这些暴利的特定条件。于是他们投入大量资金,盲目收购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以为只要撒下的网足够大,投入的资本足够低,就能套到几个未来的曾梵志或张晓刚。国内有很多基金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前一段时间还闹过什么“文交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艺术市场等同于金融市场,并且错误估计了这种操作的成功概率。有一个艺术家朋友很形象地描绘这种成功概率:“就像一天里被雷击中两次。”他们不是没有可能成功,但是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迟早要烂掉的人,就快点烂掉好了,让新一批人上来。资本以错误的方式介入得越多,就越可以促进这个进程。好的艺术家必须是百毒不侵的,能够抵抗这些诱惑。如果连这些初级的东西都抵抗不了,还不如早点烂掉算了。
2005年-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遭遇了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价格狂飙,这是来自西方的大规模风险投资的结果,和艺术的判断并无直接关系。2005年,有好几个大型投资项目进入中国,他们挑选了几十个艺术家,每个艺术家给100万美金,把作品全部拿去拍卖市场上炒作。他们的计划是在三年内把作品的价格炒上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然后脱手走人。三年后正好来了经济危机,这些项目大多数已经成功脱身。2008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西方风投项目的宠物,价格也一落千丈,但是它曾经引起的价格狂飙却给中国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会觉得这样的奇迹是可以复制的。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要重新回到2008年以前的价格飙升的状态,至少在近五十年内是不可能的事情。
国内的民营美术馆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来成长,其中会淘汰很多美术馆。到现在为止,还有某些民营美术馆的老板觉得用美术馆去赚钱是可能的。还有不少美术馆在自负盈亏的框架下挣扎。这都是民营美术馆系统不成熟的表现。要美术馆赚钱,就像要公鸡下蛋那样,只能是一种愿望而已。美术馆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建立独立于商业系统以外的审美标准,用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引导公众。西方的美术馆系统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们把盈利的商业系统和非盈利的学术系统分得很清楚。有独立艺术判断的专家可以得到非盈利系统的支持,而市场上最贵的作品并不能一定能够进入非盈利系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