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伍:为戏曲添彩 为历史造型
丹长江
▲ 武松打虎游街图
▲ 柳宗元题龙城石刻图
▲ 柳宗元榕叶落尽诗意图
▲ 柳宗元雨后晓行诗意图
▲ 京剧行当人物谱手卷
■ 韩伍近影
  ◆ 丹长江

  在上海画坛,韩氏三兄弟的国画赫赫有名:85岁的韩敏年高望重,人物花鸟兼擅;最年轻的韩硕,擅长画重大历史题材;而韩伍,则喜欢画历史人物和戏曲人物。作为本报发起的上海书画善会会员,在去年的首次慈善拍卖中,韩伍捐赠了一幅戏曲人物画《拿高登》,受到藏家追捧。

  为画戏 学唱戏

  韩伍先生说:“《拿高登》又名《艳阳楼》,高登是宋朝权相高俅之子,为害一方。一日高登出游,见徐士英之妹佩珠貌美,命人抢回府中,欲纳为妾,佩珠不从,被软禁在艳阳楼上。徐士英追高登途中遇梁山后裔花荣之子花逢春、呼延灼之子呼延豹、秦明之子秦仁,三位英雄决定挺身而出,除暴安良。是夜,四人潜入高府,适高登酒醉出屋,经过一场激战,终将高登及其爪牙一举全歼,救出佩珠。”这张《拿高登》画了花逢春的大花脸,黑髯飞动,英气勃发。

  对京剧的如数家珍,源于韩先生从小对京剧的热爱。他的父亲韩小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戏迷,作画时播放京剧唱片,休闲时经常唱上那么几句。少年韩伍听着听着,也入了迷。当时上海人将跟随留声机学唱京剧的人戏称为“留学生”,韩伍也加入了“留学生”的队伍。“解放了,上海大众剧场有早场,我就拉着姐姐一起走到八仙桥去看戏。念书的时候和朋友排了一出《空城计》,我的同学演司马懿,我演孔明,戴敦邦打鼓。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经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韩伍先生画戏曲人物画,更少不了西皮二黄的陪伴。时间长了,也粉墨登场,过一把票友的瘾。2008年10月20日,年过七旬的韩先生在票友界朋友的撮合帮助下,在逸夫舞台举办了“韩伍学唱京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演出了麒派折子戏《投军别窑》和《斩经堂》。记得那天的演出,韩先生饰演的薛平贵一亮相,那英俊神武的气势、潇洒凝练的动作就赢得满堂彩。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韩先生精气神十足,一招一式、一句一腔都力求表现麒派的韵味,加上上海京剧院名家的着力助演,这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前几天,笔者整理旧物,找出了韩伍先生那次演出的戏单。韩先生的助手小牛热心,拿去请韩先生签名,拿回来的却是两张——原来,韩先生去年10月17日又到合肥,与安徽京剧院的艺术家们合作演出了一场。小牛说:“韩老师虽然年近八旬,但是排练一丝不苟,演出前的几个月,每天晚上都要穿上厚底靴‘找感觉’……”

  学唱戏,为画戏,韩伍先生曾将京剧艺术中的生旦净末丑一一绘来,画成了一个《京剧行当人物谱》长卷,既有知识性,又很有趣味性。

  读历史 画人物

  除了戏曲人物画,历史人物、文学名著的人物也是韩伍先生喜爱画的题材。

  在韩伍先生画室的墙上,这几天正挂着一幅韩先生新画的《武松打虎游街图》,画的是武松在景阳岗上打死大老虎,为民除害,被人抬着游街,百姓涌上街头,争睹英雄风采的热闹场景。五平方尺大的画面上,画满了各色人等,粗粗数来,竟然100出头。

  韩先生说,画这一类历史人物和文学名著的人物画,也要做功课,那就是认真读历史、读名著。他画的历史人物画,很多是历代传颂、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如取材于楚辞《橘颂》的屈原,描写老子出关的《紫气东来》等。韩先生善于从历史记载和文学名著中提炼出绘画元素,同时又吸取了民间风俗画的传统,像那幅《武松打虎游街图》,情景、故事、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可以细看,又十分耐看。

  最近,韩伍先生又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发生了兴趣,接连画了好几幅有关柳宗元的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先生说:“柳宗元文章好,诗也有名,同时也是一位主张革新、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他因为参与革新遭到贬谪,先后贬官永州和柳州。但是,柳宗元在永州和柳州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韩伍先生读了柳宗元的事迹和诗文,选取了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开凿水井的故事,以及龙城石刻的传说,并根据柳宗元《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和《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三首诗的诗意,一共创作了五幅有关这位唐代名人的作品。 

  晚报的老作者

  作为一位老画家,韩伍先生一直为我们新民晚报画画写稿,是新民晚报的老作者。

  当年,韩伍曾应邀为新民晚报画京剧人物连载,国画大师程十发看了赞赏地对他说:“最近我天天在报纸上看你的‘戏’,蛮开心。”

  自2009年8月开始,韩伍先生在我们晚报星期天夜光杯的市井故事版面开设了图文并茂的“新上海·角落头”专栏,70岁高龄的老先生跟着版面,每周创作一幅,四年多来从不“迟到”,到如今已有200多幅作品见报。这些画图文并茂,自编自绘,一幅图加三四百字的小文,讲述新上海中,身边种种不起眼的小事。从柴米油盐到今昔生活,从自己的过去现在到90后、00后们的精彩生活,题材丰富。为了开拓思路,韩伍会让朋友拿上相机,在新上海的各个角落拍照,搜集创作题材。韩伍的画出名,文章也写得特别生动,比如写吃的,就有不少读者说,看了让人垂涎欲滴。

  每隔几个月,韩先生还会主动来找报社的年轻编辑探讨创作内容,比如最近的画是否受欢迎,如何改进,时下流行什么新话题等。遇到国定假日,他的作品也会有时效性,贴近百姓生活。去年,韩伍先生还被评为我们新民晚报的优秀作者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韩伍:为戏曲添彩 为历史造型
新民晚报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B06韩伍:为戏曲添彩 为历史造型 2014-01-25 2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