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一个共同价值空洞期和新旧文化冲突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状态纷繁复杂,无以名状,导致词汇匮乏,在表达上不够用。随着交流手段的日益丰富,人们采用各种方式重新激活、整合旧有词语,赋予新涵义,再度表达,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羡慕嫉妒恨”是三个动词的组合:羡慕→嫉妒→恨。这个复合词组的有趣之处在于原有三个“旧”动词在拼接时产生了叠加、递进效应,而构成了一个有机、大型、繁复的动词集团。用动词来复合一个名词,是造词的常用手法,典型者如“开关”、“看守”等。
“羡慕嫉妒恨”这个动词集团所代表的情感是单向的,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复杂态度——由于羡慕(地位、财富等)太厉害又不能达到,可能会病变成嫉妒。
“嫉妒”是非常微妙的一种情感,介乎正常和非正常中间。“羡慕”是一种相对正常的情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比自己高明、高级的人“景行行止”,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一个有志青年会通过学习、修炼、积累,向偶像靠近,甚至取而代之,“吊丝逆袭”。
在不稳定社会,规则空缺,监督无效,有胆识者、敢冒险者通过正常或非正常手段达到“成功”目的。秦末乱世,英雄纷起。陈胜那一句仰天长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千年如天外来音,激活了无数英雄起于草莽,对前朝庙堂产生“彼可取而代之”的强烈信念。
但“造反是要杀头的”,通常来说“刁民”的下场是阿Q在赴法场前努力画圈,只有应时而起的大英雄才能“打倒旧世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尚且在半途失败,陷入垓下重重围困中英雄末路,何况普通小民?小民不能造反,但怎样才能阻挡住藏在身体深处、内心黑暗地带的仇恨?
如果羡慕而行动,则这种情感是正向力量,驱动一个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而一旦人们困顿于羡慕中却无进取之心,又缺乏行动力,心中愤愤不平,郁闷发酵变酸而成“嫉妒”,这种情感就变得有害了。一个嫉妒者总是脸色阴沉,心情郁闷,对万事都看不顺眼,抱怨、愤怒、讥讽,最终可能向着仇恨的泥沼一路狂奔。
“羡慕嫉妒恨”里面的三个词代表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一个比一个递进一层。“羡慕”和“恨”,这两种情感已经不同质了,通过“嫉妒”的激化,发生了质变。以我们的道德传统来判断,这种变化不能说是升华,而是蜕变。“爱而生恨”通常是因为占有欲得不到满足,又无法通过情感的升华来达到大爱而产生了反向畸变。这种畸变产生的精神破坏力是巨大的,在这种精神力的驱动下造成的社会破坏力更是巨大的。
三十年来的经济急促发展,让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以各种手段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并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来“炫富”,从而对“后富”者(实际是因客观原因致贫者)造成情感伤害,这种伤害也可能激活“仇恨”的情感。
因为表达渠道的匮乏,情感诉求的无效,“羡慕嫉妒恨”这个“集团”动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有时候被抽空了,“羡慕”失去了缓冲地带“嫉妒”一步跨越,让很多人的内心只剩下了“恨”。
没有中间地带的社会是危险的,一旦“仇恨”成为常态,社会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单向性黑洞,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和人性的善都吸入去,化于无形。无法正常化的社会,可能向着丛林世界一路坍塌。如何避免?很简单,让社会正常化,让规则人人遵守,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