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顾会长说,崇明绿色食品专卖店在市区已开到305家,去年完成200家,今年上海市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再完成100-120家,还有80-100家由民营的有规模的如老杜鸭鸭等企业完成。
简称绿联会,内容不一般。老顾介绍,崇明绿联会会员现在有124家,合作社进来的门坎很高、不低,必须有绿色、有机的证书。无公害食品进来的条件是:一年后必须转换成绿色以上,否则自行退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规定营销额全年在500万元以上,有品牌、一定的规模和市场。
上述是绿联会的第一项工作。接下来是整合品牌,重心放在策划组织。让崇明大米、崇明清水蟹、崇明蜜桔三大农产品进行“归并”。从包装设计、二维码、防伪生产标记上统一。目前,绿联会正在筹备今年4月开展的“我所喜爱的十大崇明农产品”,让市民来投票。
产销对接,就是走订单农业之路。去年9月第一批9个合作社分别同崇明生态农业公司、时成、老杜鸭鸭签下订单。今年5月要的菜,现在就下订单,根据一亩3000元的保底价,或者是以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价下浮5%的价格收购。此外,物流配送也是崇明绿联会当务之急,路途远,物流成本高,个别门店品种少,脱节了,一个以崇明生态农业公司为主的物流公司正在组建,同时在骨干民营企业中组织配送公司,政府给予财政上支持,这是一项有点技术难度的工作,不突破不行,市民感到贵,小的专卖店又觉得没利润,顾会长表示,通过专业公司加政府补贴的办法,由政府负担路途长远的部分费用,确保门店有利可图,百姓购买轻松。
上海门店发展很快,由此带来诸如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等问题。崇明生态农产品专卖店在市区开出来了,绿联会也在上海开展“诚信经营店”创建活动,它必须有相当的面积、一定的设施,产品至少是无公害,此外服务水平也要跟上。为了方便市民一店式购买,专卖店可以有20%的非崇明菜,但须划定区域并注明。评比有“杀手锏”,哪一家店评不上就不能享受政府补贴。
从今年开始,凡是专卖店里有包装的食品都将印上崇明绿联会的绿标(附图),使用绿标的会员要签约,没有绿标的产品要下架。
记者听下来,大感振奋,绿联会大有可为。一个真正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联合体,“抱团”走向市场,抗风险能力自然也超越从前。顾会长也信心满满地说:崇明现在有50家绿色农产品防控基地,涵盖畜牧、水产、粮食、蔬菜、水果等领域,将来对接500家上海门店,让上海市民放心食用绿联会掌控之中的农产品。
最后,顾圣群表示了绿联会的决心:当好政府助手,帮助会员办事,反映市民呼声,带动农民致富。一要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二要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基于此,现在要加入绿联会的每天都有人来申请。末了,记者问了一个敏感问题,没想到老顾非常爽快地就回答:“现在崇明菜在上海的销售包括直销、团购和网络一共达到7个亿,到市区的菜占了崇明地产蔬菜大概五分之一不到一点。现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老顾曾经在市区看到人家的门店有白萝卜,而崇明店没有,一问,说是收购不到。回来之后,老顾在崇明看到一块二三百亩的白萝卜,农民说卖不掉。
老顾感慨之余,又说,自己唯有努力,争取把更多的崇明绿色农产品销往市区。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