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与上海大剧院对马路的威海路20号,眼前只有一个呈回字型的两层住宅,看似狭小但却住着近20户人家。楼上楼下只有一个螺旋形的楼梯相通,一户一户紧挨着。居委会负责人肖福全告诉记者,进了威海路20号就没有明确的门牌号码了,虽然他们曾经试图给各家编过室号,但是终究没有被保留下来。家住二楼的严玲玉阿姨说,这里原本是给马歇歇脚的地方,二楼则主要是给马夫们休息,真正的养马场在现在南京西路与黄陂北路口的明天广场。
赵老伯和张阿婆住在底楼的两室户里,屋内虽已陈旧,但墙上却还有拴马用的铁环。90岁高龄的赵老伯还热心地带记者去看别家没有用水泥重新铺过的地板,地块虽不大,但是马厩特有的一棱一棱的纹路清晰可见。赵老伯指着底楼的一扇小门说:“以前7平方米里要放两匹马,这一间小房子里就放着四匹马。”
马厩变居民区至少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张阿婆说,1956年和老伴搬迁至此,这里就已经不是马厩了,而是个办公室,但是随处可见马厩的设施。里面不仅有为了给马通风、喂食而特别设计的上下分割的门,还有马槽、挂在门上刻有马头的牌子、拴马的钩子等等。如今,养马的痕迹已经寥寥无几了,后弄堂的最后一个马槽曾经是居民们洗拖把的地方,这几年也已经不存在。
楼组长严玲玉阿姨说,这里的许多老邻居都搬走了,所剩的已经不多了,如今有很多都是租房子的新上海人,街坊邻居关系还算不错,尤其是几十年住在一起的老邻居,更像是一家人。她带着记者沿着螺旋式楼梯上了二楼,楼道内显得宽敞些。严阿姨解释说,正是因为以前是马夫休息的地方,因此二楼的总体居住条件就相对好些。
张阿婆说,2006年威海路20号经历了一次改造修缮,铺了红瓦,每家每户有了独立卫生间,唯一可惜的是马厩风采不复存在了。原本宽敞的天井,现在也因为辟出了卫生间而变得视野狭小了。但是,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了,这也令张阿婆和邻居们很是开心。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