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申城迎春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年春节未到 沪上年味先浓
——“公款吃喝”少了,“私家订制”多了
杨济诗 孙霞琴 胡晓晶
  一边是水仙、银柳、腊悔、蝴蝶兰,另一边是菜场摊档代客加工的风鳗、腊肉、风鹅——黄浦区蒙西菜场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记者这两天踏访沪上老城厢,发现马年过年的“公款吃喝”味道淡了,“私家订制”味道浓了,“阿拉”自制年菜、自书对联等各色DIY迎春,让马年的年味和年俗浓起来。

  50后60后难忘的美食

  如意菜、八宝饭、十八鲜、长寿面……马年的年菜需求比往年更多了。往年,有些人的单位会发年货,到过年前去小菜场配点菜就行了;今年,很多人年前就早早地到菜场买好原料自己动手腌咸肉、做风鸡、包汤圆、包饺子,再买点半成品年菜。据悉,往年春节前一个月的副食品年货加工厂最忙,但今年生意却大不如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年货的十分罕见,这让马年的年货销售从昔日的批量团购多,转向了私人零买多。

  既然单位不发自己买了,那么除了常见菜,什么样的大餐最抓得住上海人的胃呢?在街头随机的采访中,不少50后、60后的上海人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三阳”的火腿、腊肉、风鹅,“邵万生”的黄泥螺、醉蟹,“真老大房”的酱鸭、糖醋小排,“光明村”的熏鱼、走油蹄,“万有全”的清真牛羊肉、腊肉、火腿、豆制品,“杏花楼”的松糕……

  70后80后亲子的饰品

  剪窗花、写春联……这两天在福佑路市场,马年的饰品种类比蛇年更丰富。不过,受《爸爸去哪儿》等热门亲子节目的影响,今年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做年俗品的也多了起来。

  在福州路上的一家旧书店,记者碰到了在南京西路上班的白领朱俊,他正领着儿子在淘赵孟頫的书法碑帖,两本全新碑帖只要37元,不到原价一半。朱俊告诉记者,马年家里的对联他准备和儿子共同创作,临帖既能让大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也能让平时被电脑“套牢”的儿子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年俗。

  无独有偶,在外滩工作的白领曹咪也准备在新春里给女儿露一手“私人订制”。按照她的马年春节设想,要请亲朋好友分三批来家里喝下午茶——茶叶是年前爸妈从英国旅游带回来的伯爵红茶;茶具和点心架,是老公特意到淮海路买的骨瓷套;点心,则要靠自己的手艺了,那是节前花了100元,用了一个下午学来的;而服务生,则让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当,让她体验春节里待人接物的礼节。

  通讯员 杨济诗 孙霞琴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申城迎春特别报道
   第A03版:申城迎春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新春影视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3版:长三角
   第A24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民生上海
   第A27版:民生上海
   第A28版:民生上海
   第A29版:民生上海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夜光杯
   第A32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家长会/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马年春节未到 沪上年味先浓
糕团生意火爆
春节市场供应正常 蔬菜猪肉量多价平
搬场企业农民工包车租车回家乡
每块软糕都是纯手工制作
虹桥中外居民共迎马年新春
给200多位空巢老人送祝福
新民晚报申城迎春特别报道A03马年春节未到 沪上年味先浓 2014-01-29 2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