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60后难忘的美食
如意菜、八宝饭、十八鲜、长寿面……马年的年菜需求比往年更多了。往年,有些人的单位会发年货,到过年前去小菜场配点菜就行了;今年,很多人年前就早早地到菜场买好原料自己动手腌咸肉、做风鸡、包汤圆、包饺子,再买点半成品年菜。据悉,往年春节前一个月的副食品年货加工厂最忙,但今年生意却大不如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年货的十分罕见,这让马年的年货销售从昔日的批量团购多,转向了私人零买多。
既然单位不发自己买了,那么除了常见菜,什么样的大餐最抓得住上海人的胃呢?在街头随机的采访中,不少50后、60后的上海人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三阳”的火腿、腊肉、风鹅,“邵万生”的黄泥螺、醉蟹,“真老大房”的酱鸭、糖醋小排,“光明村”的熏鱼、走油蹄,“万有全”的清真牛羊肉、腊肉、火腿、豆制品,“杏花楼”的松糕……
70后80后亲子的饰品
剪窗花、写春联……这两天在福佑路市场,马年的饰品种类比蛇年更丰富。不过,受《爸爸去哪儿》等热门亲子节目的影响,今年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做年俗品的也多了起来。
在福州路上的一家旧书店,记者碰到了在南京西路上班的白领朱俊,他正领着儿子在淘赵孟頫的书法碑帖,两本全新碑帖只要37元,不到原价一半。朱俊告诉记者,马年家里的对联他准备和儿子共同创作,临帖既能让大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也能让平时被电脑“套牢”的儿子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年俗。
无独有偶,在外滩工作的白领曹咪也准备在新春里给女儿露一手“私人订制”。按照她的马年春节设想,要请亲朋好友分三批来家里喝下午茶——茶叶是年前爸妈从英国旅游带回来的伯爵红茶;茶具和点心架,是老公特意到淮海路买的骨瓷套;点心,则要靠自己的手艺了,那是节前花了100元,用了一个下午学来的;而服务生,则让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当,让她体验春节里待人接物的礼节。
通讯员 杨济诗 孙霞琴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