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天,“大夏书系”为了庆祝该书系的十周岁,从已出版图书中选择14本作为十年经典套装,我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一书有幸忝列其中。我作为首发式活动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
首发式被安排在上海书展上,活动之前主办方告知我,那天上午我将做一个关于阅读的演讲。
到了现场我发现,会场面积虽然不小,却是一片开放的公共空间,用简易护栏与周边隔离。面前是数排座椅,旁边就是楼梯,往来人群川流不息。阅读是静的劳作。关于阅读的演讲,也需要静心才能真正听清。看到会场的情况,我想,看来动静的确无法交融,类似演讲这种稍微深入一点的交流,哪怕在书市的活动中,也只会是个点缀罢了。
没想到,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的演讲围绕着《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主题,简单阐述了为什么要读书和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两个问题。演讲开始,我就把“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交给了现场的听众。一个小女孩子立刻回答了我的问题。看上去最多不过读小学低年级的她大声回答我:“读书能使人进步,获得知识。”听到小女孩奶声奶气又郑重其事的回答,我忍不住笑着追问了一句:“那为什么要吃饭呢?”据说,智者往往是被最简单的问题难住的。所以这个简单的问题,也难住了小女孩。她害羞地笑着,一时间说不出答案。我笑了,所有听众也会心地笑了,偌大的会场似乎一下变小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一下缩短了。
在这样愉悦温馨的氛围之中,我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对个人来说,是人的精神发育和成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我一直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民族和国家来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就靠国民的精神力量,而这精神力量多是来自阅读,因此“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
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童年是为一生奠基。在这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阅读最有助于培养孩子宁静的心灵和专注的品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和父母讲故事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父母选择优秀童书和孩子亲子共读,才能对品德的成长、人格的发展奠定最好的基础,是给孩子一生的最大财富。
这些都是我在《我的阅读观》《书香,也醉人》等书中反复倡导的观点,我也很快就结束了演讲,把更多时间留给与现场听众交流。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带着孙女前来,拿起话筒就哽咽了。她说,她太激动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特别希望能得到一些指导,为她的孙女推荐一些书目。看着热泪盈眶的老人,我请华师大的老师帮老人写下几个推荐的书目名称,心里很是感慨。读什么书,是读书最重要的问题。以前讲开卷有益,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更应该讲择书有益。如何把相关信息更直接地告知需要的人们,是我们应该更努力做的事。
一位初二学生提问:功课繁忙,没有时间看原著,有人建议看同名电影或者简写本是否可以?我告诉她,经典的电影和简写本都可以看的,但永远不能够替代对于原著的阅读。功课忙可以选择少量代表性的经典原著。紧接着,她那站在一旁的母亲抢过话筒告诉我,她们对新教育关注很久,很熟悉新教育,这次她们几乎穿过了上海大老远地跑来,是专程赶来听讲座的。
一位小学的小男孩想知道阅读重要还是写作重要。我请其他听众帮助回答,他身边的另一个小朋友就答:都重要。的确,写作是帮助人们思考的重要途径。甚至有学者说过,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写作会让人的思考井然有序,更有成效,因此早有“学而不思则罔”之说。
一位喜欢看外国小说的初中生问,老师说大家没时间看小说原著,看看改编的电影来写读后感,是否可以?这一类问题其实暴露了一个状态:当下教师在指导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其实看电影和看书的审美过程是不一样的。最好当然是两个都看,如果先看书、再看电影,就能以鉴赏、品评的方式把电影看得更细致,如果先看电影、再看书,就可以更加理解人物的心理历程,关注人物的命运发展。无论如何,阅读是不可取代的……
其实,精神成长的帮助也是相互的。就以这20分钟里的互动交流来说,表面上看,是我回答了大家的疑问,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同样也是我在收获。正是在这样朴素简单又隆重热烈的阅读活动中,在这样心与心的直接碰撞中,我收获着人们对阅读的热望,对成长的渴望,对未来的期望,而这,也是我坚持阅读推广这一路最直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