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惊悉老同事张鸿志同志以95岁高龄辞世。张老是出版界前辈,在我们上海译文出版社被尊称为“老法师”。他真是一位出版法师,我碰到印刷发行等问题总是向他请教,他也总是笑眯眯地解答我的问题。
说张鸿志同志是出版界前辈,他的父亲张静庐老先生更是出版界的老老前辈。这位张静庐老先生(1898-1968)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与郭沫若等人的创造社合作出过杂志和书。1934年他独资创办了上海杂志公司,起先专门出版杂志,出版的杂志有我们熟知的鲁迅与黄源编的《译文》、艾思奇与柳湜编的《读书生活》等等,后来又出版进步书籍,抗战时期,出版了许多宣传抗战的报告文学小册子,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张静庐老先生留给了我们很有价值的出版史料,他编出了《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等好多本。
我特地介绍一下张静庐老先生,因为他开的上海杂志公司让我和张鸿志同志不仅曾是同事,还有过一段很特别的缘分。我称张鸿志同志为前辈,一点儿也不假。
我小学是在广州读的。我从小是个书迷,每逢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不上课,我总是到双门底永汉路(今北京路)那里去看书。
双门底有许多书店,都是上海开过来的,如商务、中华、世界、广益等等。其中有一家正是张静庐老先生的上海杂志公司的支店。我记得这家店在永汉路底财政厅前,就在商务印书馆和太平西菜馆对面。太平西菜馆正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结婚摆酒的地方。上海杂志公司楼上是一家茶室,大人还带我上去饮过茶吃过点心。这上海杂志公司我每星期必进去看书,书陈列在书架上,任人拿下来看,我就在那里站着看书。有一本书我真是从头看到尾,是电影女明星胡蝶去苏联的游记,因为胡蝶是我的广东鹤山同乡,我对这位阿姨感到特别亲切。
也是在我和张鸿志同志成为同事以后,有一次讲起我小时候这件事,他笑着说,他那时候正好在广州负责这家上海杂志公司。张鸿志同志比我年长五岁,我当时是十三四岁,那么他也只有二十岁左右,他父亲已经让他继承他的事业了。可惜我当时进店只看书,不看人,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是我们以后聊天就亲切起来了。也许因为他在广州待过,爱吃广东点心,他的子女孝顺,经常请他去饮茶,我和他就常谈吃,谈广州的吃,直到退休后我们电话里还会谈这个。真没想到我长大后会遇上这样的前辈,实在是有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