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怎么确保夺得一块铜牌呢
如果说世界杯是小试牛刀,那么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对于男队来说就是大考。鉴于男队的实际情况,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国家体委下达的任务是进前八。蔡振华想,应该争取进前三名,超额完成任务。
雄心要有现实基础,怎么确保夺得一块铜牌呢?单打有可能吗?蔡振华清楚,只有一号主力马文革才有夺牌的实力。但与他水平相近的外国选手不下十几人,拼杀起来马文革将是孤军作战,困难较大。这个险冒不得,如失手不仅辜负祖国人民厚望,对全队刚刚恢复的自信心也会形成致命打击。
那么双打呢?蔡振华心头一动:王涛、吕林这对双打曾在第41届世乒赛上拿过亚军。他们一左手握拍一右手握拍,是双打的最佳搭配,不会因顺撇而增加两人身体位置躲闪的难度。他们有大赛经验,这一点十分重要。看看对手情况,他知道世界各国对双打不像对单打那么重视,配对有时是临时拼凑,技战术研究也不像单打那么深入,训练投入的时间比例也较少,可算是单项比赛中的薄弱环节。他拿起一张纸,写下一串双打好手的名字:南朝鲜——刘南奎/金泽洙;德国——罗斯科普夫/费茨纳尔;南斯拉夫——卢普莱斯库/普利莫拉茨;瑞典——瓦尔德内尔/阿佩伊伦;林德/皮特卡松。如果讲实力,王涛/吕林和他们差不多。如果把双打作为重点先行一步,把双打的战略意识、训练方法、技术要求研究透,机会肯定多于单打,也可能做回乱世英雄!堡垒往往要从薄弱地方攻克,双打就是单项比赛中的突破口!
善于逆向思维和不拘一格的蔡振华顿觉柳暗花明。蔡振华把自己的想法在教练组讲明后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讲了以下一些不同看法:一、备战奥运会的重点不放在单打上,是否有点缺少雄心壮志?因为男单是单项比赛中分量最重的。把双打当作突破口,是否有避重就轻之嫌?二、双打马文革不行,男队内拿过名次的只有王涛、吕林这一对,王涛单打曾在全国和一些一般国际比赛中拿过冠军,进攻凶狠可以顶一阵,吕林的单打水平就不敢恭维了,他们能担起奥运夺牌的重任吗?
第一个分歧很快就统一了。徐寅生与李富荣也支持选双打作为突破口。吕林能否重用?这是一个关系全局胜负的要害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蔡振华也做了“功课”。1989年他回国后,就成为吕林的主管教练,因而对吕林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去找吕林谈心,看似无意,实则是摸底。当话题转到奥运会比赛时,蔡振华问道:“你对奥运会比赛有什么想法?”吕林说:“我对双打进前三名还是有信心的。我跟王涛配,发挥好了,冲击冠军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蔡振华听了很高兴。
1967年出生的王涛,是个乐观活泼且有坚强意志的选手。从十七岁开始,王涛涉足国际比赛,团体冠军、单打冠军、男双冠军、混双冠军都有斩获,特别突出的是在第41届世乒赛上,在男队打得哀鸿遍野时,他和刘伟搭档夺取了混双冠军,和吕林搭档获得男双亚军。1991年他随队出征,夺取了第2届世界杯男团冠军。无论实力、素质还是大赛经验,他都是队里最优秀的双打选手。
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双打决赛所在的体育馆,瞬间成了沸腾的海洋,德国球迷们用各种方式为他们的双打选手罗斯科普夫/费茨纳尔加油鼓劲。眼下他们与王涛、吕林这对中国选手的激战打到了20∶15,眼看就要拿下第一局。挡板外的蔡振华神色凝重,他盯着王涛和吕林盘算着。大赛的喧闹氛围他不担心,因为在集训时训练场天天放喇叭,用敲锣打鼓声、喝彩声和嘈杂的录音来干扰队员,为的是让他们适应赛场上的氛围。他们还曾玩过一种叫“加棒”的游戏,就是赛队员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为了增加紧张度,规定胜奖输罚。“发10个不出台的球,出台一个罚10元。”这一来队员们呼啦啦一起围上来,有人叫好,有人起哄,还有凑热闹押宝的,仿佛是世界大赛双方打成20平的氛围。有人往球台前一站手就抖,还有人第二个球就发出了台。而吕林不管别人怎么起哄,都如入无人之境,两次都得第一,显示了非凡的定力。所以他和王涛不会因赛场的嘈杂氛围而受干扰。但今天一早参赛前的险情倒是对他们产生了一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