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给陈钢点个赞
张晓然
  张晓然

  上海音乐厅让一家德国企业冠名,消息传出后,我起先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因为我深谙高雅音乐生存不易,需要企业、政府、观众票房的多方支持,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常青,才能让更多的乐迷享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而且已经有了那么多冠名的先例,上海在建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让外国企业冠名,输入可观的资金,可以让音乐厅邀请价格昂贵的世界一流乐团来演出,同时又能降低票价,何乐而不为呢?

  但音乐家陈钢微博一番直言,突然把我从从众的思维中惊醒。他对冠名的异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上海有很多的剧场与音乐厅,其中大部分,不妨都欢迎有借文化平台扩大其影响愿望的企业来冠名,唯独包括上海音乐厅在内的部分剧院不合适。因为它们是上海的文化地标,文化地标代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上海音乐厅有80多年历史,不仅建筑古老,更重要的是,它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殿堂之一,名称的改变,的确会在观众心里产生文化变异的感觉与印象。

  其实,音乐厅接受企业资助,或企业和文化场所的合作,完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上海交响乐团,按照国际通用做法,成立理事会,理事单位多是财团级企业,每年提供一笔资金,保证乐团能在聘请指挥、乐队成员,以及演出场次等各方面跃上高台阶,跻身于国际知名乐团的行列。作为回报,企业可以在演出季,或重要演出的海报、广告上冠名。现在上海音乐厅的外企冠名,中国观众不一定记得住,有种生硬的植入意味。对本土文化的尊严,无异也是种伤害。

  现今我们对本土文化虽然保护、创新力度很大,但依然缺乏各界各业的共识。老城厢里,海派文化建筑屡屡被拆毁,海派艺术的原创力、影响力下降,后继乏人等等,都说明,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有些人士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的冷漠与轻视。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积淀在哪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给陈钢点个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新民健康
   第A28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升学指导
   第B04版:家长会/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6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资讯速递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最严监管可拿网络售假开刀
给陈钢点个赞
悲伤到底
机关事务改革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昏了头
“婴儿安全岛”不能一撤了之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给陈钢点个赞 2014-03-19 2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