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让一家德国企业冠名,消息传出后,我起先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因为我深谙高雅音乐生存不易,需要企业、政府、观众票房的多方支持,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常青,才能让更多的乐迷享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而且已经有了那么多冠名的先例,上海在建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让外国企业冠名,输入可观的资金,可以让音乐厅邀请价格昂贵的世界一流乐团来演出,同时又能降低票价,何乐而不为呢?
但音乐家陈钢微博一番直言,突然把我从从众的思维中惊醒。他对冠名的异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上海有很多的剧场与音乐厅,其中大部分,不妨都欢迎有借文化平台扩大其影响愿望的企业来冠名,唯独包括上海音乐厅在内的部分剧院不合适。因为它们是上海的文化地标,文化地标代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上海音乐厅有80多年历史,不仅建筑古老,更重要的是,它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殿堂之一,名称的改变,的确会在观众心里产生文化变异的感觉与印象。
其实,音乐厅接受企业资助,或企业和文化场所的合作,完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上海交响乐团,按照国际通用做法,成立理事会,理事单位多是财团级企业,每年提供一笔资金,保证乐团能在聘请指挥、乐队成员,以及演出场次等各方面跃上高台阶,跻身于国际知名乐团的行列。作为回报,企业可以在演出季,或重要演出的海报、广告上冠名。现在上海音乐厅的外企冠名,中国观众不一定记得住,有种生硬的植入意味。对本土文化的尊严,无异也是种伤害。
现今我们对本土文化虽然保护、创新力度很大,但依然缺乏各界各业的共识。老城厢里,海派文化建筑屡屡被拆毁,海派艺术的原创力、影响力下降,后继乏人等等,都说明,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有些人士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的冷漠与轻视。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积淀在哪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给陈钢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