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000万辆历史纪录,已站在全球产销量第一的起跑线上。但产销大国不等于汽车强国,“中国车”的品牌尚未打响,在全球市场上话语权有待提高。与销量节节攀升对应的是,汽车产品投诉量也刷新了历史纪录。去年,中国工商系统和消费者协会组织共受理乘用车投诉1.2万多起,约占全部消费投诉总量的2.2%;投诉量比2012年增长了55.46%。
另一方面,各大汽车厂商都铆足了劲疯狂抢占汽车消费入口,汽车电商、新能源、低碳经济等正成为汽车圈的热词。本报聚焦广大汽车消费者关心的热点话题、聚焦汽车产销环节的新鲜事,推出《车市聚焦》专栏。
“去年3·15当天央视就曝光了奔驰车内存在异味的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法解决。”上海车主刘海娟无奈地说。时隔一年,奔驰C级轿车的车主依然面临异味难消的问题,经销商却坚称没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汽车异味、异响等看似不大的问题,经销商往往用“合理范围”来解释,但消费者却长期受其困扰,苦不堪言。
问题时有时无让人抓狂
刘海娟于2011年10月在上海奔驰4S店购买了奔驰C180。不久后,她就发现车内常常散发出一股刺鼻味。“我不是第一次买车,不是新车的那种味道,就是很刺鼻的气味,开到4S店,经销商说是正常的。”刘海娟说,这种气味并不是一直存在,而是时有时无。经销商告诉她有问题可以去检测。
除了异味,还有车内中控台的液晶显示屏隔段时间就会熄灭。“看似是小问题,实则安全隐患很大,因为看不到屏幕就没法用车载蓝牙,如果有电话打进来就很麻烦。”为此,刘海娟跑了多家4S店,“开过去屏幕又是亮的,维修人员说没问题。开回来过不了多久又熄掉了。我不得不拍了视频,还逮住一次屏幕熄灭的‘机会’,疯狂开到4S店找人看。”令刘海娟失望的是,4S店修了很多次,却始终查不到原因,现在2年质保期已经到了,再修就得自掏腰包,她也只能无奈接受了。
记者致电奔驰中国客服中心,客服称问题会转交厂商处理,建议车主到就近的4S店进一步检修。
标准缺失导致维权盲区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告诉记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只有建议性的,没有强制性的,而且大量参考了室内标准,这并不合理。如此建议性的标准已经很是宽容了。在国家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厂家是一定不会主动提高自己的标准的,因为这个“提高”的代价就是造成成本增加。
记者了解到,2012年3月,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出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该《指南》填补了国内机动车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空白,使国内一直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三无状态”的机动车车内空气质量有了一个“国标”。但是,由于《指南》属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其规范作用大打折扣,实施以来收效甚微。
不过,郝庆丰也坦言,类似汽车“异味”“异响”等问题很难量化,消费者维权有很大难度。记者在国内最大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投诉平台上看到,近2个月,涉及异味投诉的就有26条,涉及异响的高达100多条。
莫让“三包”沦为挡箭牌
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产品质量法律事务部负责人胡永鑫律师介绍说,汽车维权方面,受法律保护的主要是适用于《汽车三包》或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范围之类的问题,主要界定在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领域,如漏油、无法启动等严重问题,但一旦介入到司法程序,消费者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成本,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像异味、异响等问题很难被鉴定为法律问题,国家没有相关标准。消费者的投诉很难得到实质性解决。
郝庆丰认为,去年10月开始实行的汽车“三包”规定为调整汽车消费者与销售商、生产厂家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提出政策与落实政策还有不小的距离。比如,维修人员技术不过关,同一故障多次维修仍然修不好,特别是有些人员把“三包”政策当成挡箭牌,用“三包”政策的相关规定掩盖自身的不良行为。比如,有消费者在付款提车后立即发现车辆有剐蹭后修复的痕迹,消费者要求退换车,店里的销售人员则称按“三包”的规定不在退换车的范围,只能给予维修处理。企图用“三包”的相关规定掩盖销售时的欺诈行为。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