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高考”,是近期高考改革中的新词、热词。即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第二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高考“两分”,初衷是让不同类型的人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考模式和发展路径,不过喜中也有忧——会不会叫好不叫座?
其实,“两种高考”模式在一些地方已试行多年,就是在每年6月高考之前,教育部门设置高职高专的招生考试,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及普通高中学校里那些考本科无望的学生,让他们提前“分流”,不必陪绑在统一高考这辆“战车”上。而参加高职高专考试,对许多家长和考生来说,多少有些无奈。因为在传统观念中,专科院校总比本科院校“低一等”,技术技能人才总比学术型人才“矮一截”。
“两种高考”此番由教育部正式提出,笔者理解,应是种类之别,而非高低之分。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的,“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才,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技术技能高考,并非考题“简单”的代名词,而是科学设置文化、技能考试的内容和权重,选拔出具有工程师、高级技工潜质的人才。进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的学生,并不是读到专科就“封顶”了,也能够升入本科、研究生,也应有升入名校的通道。当然,他们所读的本科、研究生,是大学根据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之需而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与学术型专业有很大区别。同时,“两种高考”并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在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中,应有互相融通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再选择。这样,技术技能高考的吸引力就会增强。
高考改革不光是考试和录取层面的事情,还需配套制度支撑。“两种高考”模式下,当技术技能型、学术型人才两套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后,政府部门的教育资源需要在两种体系中进行合理分配,而不是把大量资金向极少数名校、学术类专业倾斜。事实上,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工程器材、实验设备、操作车间等硬件配备的要求更高,更加需要投入。而且,目前这方面师资也比较稀缺,要加大培养力度。
“两种高考”模式要真正立起来,还有待于全社会观念的更新。从目前就业市场看,技术技能型人才易成香饽饽,一些“万金油”式学术型人才遭遇就业难。但即便如此,许多家长和考生还是喜欢选择“体面”的学术型专业就读。笔者想起了杨福家院士曾经举过的例子,一位美国学生,SAT(美国高考)成绩够上哈佛,但他却选择进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比哈佛贵,据说欧美10%的烹饪专家出自那个学校。这样的选择对我国学生来说似乎难以想象。希望“两种高考”形成一种新动力,推动人才使用和评价制度的完善,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氛围,让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人生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