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不足遭遇瓶颈
2012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曾对上海各区县的“城中村”治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研究报告指出,“城中村”改造的责任主体应该在镇级政府。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已经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平均每户农民宅基地动迁成本已达300万以上,镇内已基本没有可供“招拍挂”的闲置土地资源,镇级财力增长有限,资源严重不足,大量的资金缺口使“城中村”整体改造遇到瓶颈。
2年过去了,情况又有了些许变化。对“城中村”的彻底改造需要高额资本,因此更多的街镇选择集中整治“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包括拆除违法建筑、增设公共厕所、消防、绿化、路灯、监控、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一些村宅还成立管理委员会进行封闭式管理。这样的局部改造,使得原先突出的治安、消防隐患得以降低。
采取不同改造方式
市政协委员倪蓉认为,应加快出台“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指导“城中村”改造工作;开展改造试点。在进一步摸清本市“城中村”地块现状基础上,应加快推进本市“城中村”改造,建议借鉴北京、广东等地做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部去年下发的《关于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保障村民权益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城中村”改造之路。
“城中村”改造具有特殊性,比中心城区旧区改造难度更大,倪蓉建议针对不同地块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一是拆除改造方式:对房屋建筑结构简陋、环境状况差、配套基础设施缺乏、村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城中村”地块,采取拆除改造方式。二是综合整治方式:对房屋建筑形态较好,但生活环境差、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的“城中村”,采取综合整治方式,包括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加强社会人口管理,使环境、卫生、消防、安全、市政公用配套设施等基本达到规定要求。
控制流入人口规模
市人大代表厉明则认为,“城中村”许多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城乡体制的隔阂、户籍待遇的分离、收入分配的悬殊、权益保障的缺失等。在一些人口规模巨大的“城中村”,仅凭封闭式管理、社区化管理模式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城中村’里人员混杂,一些外来打工者甚至将老家的亲朋好友一并带进上海。而他们刚来,找不到工作,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很高,这些人员无序流动,给‘城中村’的管理带来重重隐患。”
厉明代表说,应当通过有效的人口管理措施来控制流入人口规模,否则,“城中村”的治理只会是一场被动的战役,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首先,在摸清村宅基本房屋数量的基础上,加大拆除违法建筑的力度,可以出租的屋子少了,人口自然就能控制到一个稳定的数字。其次,应规范房东的租房行为,探索出租利益的新模式,鼓励村民减少出租甚至停租。
“租住人口规模稳定了,也就可以真正开始谈‘管理’了。”厉明指出,对村宅的改造,如果无法全部拆除,那可以先从硬件入手,提升出租房的品质,吸引高素质的租客。这样一来,人员流动性降低了,其他事情才能逐步探讨和商议。他还说,村民和租客都是“城中村”内人口的组成部分,无法割裂开来,双方可以一起加入管理委员会,并拟定《公约》来“约法三章”。本报记者 左妍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