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莫奈特展,小朋友在等候入场时问,旁边的牌子上禁止的是什么。她不识字,只知道一个圆圈画一道斜杠表示禁止。给她解释,上写禁止拍照、禁止饮食、禁止触摸展品、禁止奔跑。小朋友记住了,还很负责任地表示,如果我拍照吃东西,她会批评监督。
从小看画展,未必等于有天赋成为艺术家,也不见得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高尚品位的人,在她无知者无畏地表示莫奈不及她画得好时,我也只能腹诽一下。但至少,我希望她会慢慢地懂得,看展览的时候,咔嚓咔嚓地拍照,大鸣大放地在展厅内吃东西喝饮料,呼朋唤友谈笑风生,都不是恰当的行为。而这些,恰恰是很多成年人没有意识到的。
我不赞成动辄给人扣上素质差的帽子,因为很多人其实并不晓得这些行为不恰当,在我们从前的教育体系中,是没有这堂课的。那位在展厅中举着塑料袋窸窸窣窣吃东西的大妈,也许是第一次看画展。就像很多人第一次听交响乐在乐章间热情鼓掌一样,这是音乐教育的缺位,而不全是个人的过失。看画展、进博物馆、听音乐,如果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我们的观赏环境自然会更好。
回到本周大事件,世界读书日。当天上海有很多活动,但大凡被搞成某某日的,处境多不妙,比如读书日前一天的地球日。公众和媒体注重读书日,是一桩好事,但更好的是,大家每一天都用同样的热情对待读书,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每年一次的欢庆。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得不搞出个世界无书日,那就妙了。
关于阅读的好处,王安忆老师曾有一论述:“阅读很麻烦,你要把这些文字读到心里去,再重建出来。重建什么东西是根据你的想象、你的体验、你的人生,这是非常享受的过程。因为阅读,我们的生活能比我们真正能经历的多好几倍。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这非常可惜。我想告诉大家,阅读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我们的眼睛很饥渴,单靠图片是满足不了我们的,阅读到的东西,重建出来的东西,是无限广阔的。”深以为然。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但日日读书,也得看你读的是什么书。我不反对网络文学,海量的网络文学中自有力作,但充斥各种重复、各种yy也是事实,更不要说还有涉黄作品,某些网站涉黄被查,其实并不让人意外。面对海量的作品,怎么来判断?我想,读经典大概是个不错的方法。马尔克斯去世,朋友圈里有各种怀念文字,似乎人人都是文艺青年,但如果调查一下,有几个人真的读完了《百年孤独》?阅读是一种很美的姿态,但只有姿态是不够的,还是习惯成自然,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