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计说起来其实是个大概念,其中包含了公共雕塑、公共环境,以及大美术式的公共艺术等,它可能出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所,在现代人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然而,作为受益最大的普通百姓,很多人却对“公共”的理解有“偏见”,往往将公共艺术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艺术欣赏,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汾阳路上的普希金雕像正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位俄国大文豪的雕像会出现在上海街头?实际上,最初1937年2月10日建立的铜像是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了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造,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革”的两次拆毁,现在的铜像是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时重建的。1989年,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沪访问时还专程来此敬献了花圈。这样一个简单的人物雕像背后的历史传承远远超过了视觉欣赏的单一价值,它的存在对于这个地方,对于上海这座城市就有了更丰富的历史涵义,其中的公共性也远远超出了美术范畴。
正因为公共设计拥有超越单纯视觉享受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匹配的应该是市民文化和修养的提高。有些人对公共设计不屑一顾,总做出一副“公共的就是自己的”的姿态,随意破坏、到处扔垃圾、吐痰,就没有考虑过既然是公共的,别人也有权使用和享受这些设施。没有公共道德的支持,就没有对公共设计的自觉保护,这些自私利己的行为背后透露出的始终还是文化修养的缺失。
如果不放到公共道德层面上先学会保护,又如何谈“公共”?消除把公共设施当成私人财产的狭隘想法,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公共设计的内涵。会看、会欣赏、会保护,唯有这样的公共道德修养才能匹配上海的城市公共设计,才能有更多设计真正融入城市的每一处,成为继承城市历史、续写城市文化的市民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