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档案馆内,一页页发黄甚至残破的日文档案册页影印版装裱在展板上,旁边的文字说明有力地控诉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是吉林省档案馆新发掘的89件日军侵华档案。这些重要的原始档案中,有日军军官通信中描写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惨无人道的情景,有日军以军用公款科目购买从军“慰安妇”的记录,还有日军在扫荡时,杀死所有男子,将小孩扔进火中的暴行……
这89件档案仅仅是吉林省档案馆馆藏10万卷件日军侵华档案中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已解读并编印成书《铁证如山》,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4月23日正式发行。
这批档案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日本在当地的侵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原始档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践踏中国人民人权滔天罪行的又一铁证。
这次公布的档案共分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731部队特别移送、残酷奴役劳工、日军暴行、日本对我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镇压东北抗日联军、审讯和虐待英美战俘等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
记录大屠杀后南京人口锐减事实
南京市在大屠杀前人口有100万,而半年后只剩30万人
“据昨日报载,日本兵在南京强奸妇女数万人,甚至连十二岁的少女也被强奸,强奸后被惨杀者不可计数,实在是惨无人道”
此次公布的6件与南京大屠杀史实相关的档案,其中5件为日军遗留原始档案,1件为刊登在日本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属刊行文献。由于日本在战败时下令销毁记录战争罪行的档案,作为南京大屠杀直接证据的日军自身形成的原始档案存世稀少。因此,吉林省档案馆目前整理发掘出的这批档案非常重要。
其中一件档案记录了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人口锐减的情况。南京市在大屠杀前人口有100万,而半年后只剩30万人。对日本部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人坚持“南京战前人口20万说”,是一个有力的反击。
这份档案是1938年2月19日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宪兵队司令官大木繁《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牒)》。报告记载的是2月1日至10日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治安恢复”情况。分为一般概况、警备保安机关的配置情况、自治委员会活动情况、难民返回情况、居民生活状况、文化设施恢复情况、民心归向情况、抗日团体(个人)及中国方面残兵情况、民心不安现象、影响民心的主要事项、军队“慰安设施”情况以及妨碍治安恢复的因素及对策意见、其他主要参考事项等12个方面。
当中第四项“难民返回情况”,反映出日军攻占南京前南京市(不含下关)有100万人口的事实。
在两份日军中国驻屯宪兵队《邮政检阅周报》中,有两封经日军中国驻屯宪兵队检查后被认定有违禁内容,有损日军形象的信件摘抄。吉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当年为防止日本官兵及国民通过信件电报等泄露军事机密及日军烧杀抢掠罪行,日伪当局对所有在华日军及其军属、在华日本人、满人、朝鲜人及驻满各使领馆外国人收发的信件均进行检查,其中不利于日伪当局的内容被删除或没收,并由日军摘抄整理在册,上报军队高层,形成了《邮政检阅月报》。
一份形成于1938年1月29日,写信人赖某(收信人的兄长)从英国伦敦写信给湖南省宁乡县城边石桥赖文麟。信件写到:“据昨日报载,日本兵在南京强奸妇女数万人,甚至连十二岁的少女也被强奸,强奸后被惨杀者不可计数,实在是惨无人道。”从档案可得知,信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摘自英国的一份报纸。
另一份档案形成于1938年1月1日,是自德国劳特尔斯泰因(地名音译,现德国巴符州),一个署名为智的人写给天津英租界牛津大道二十七号袁某的信件摘抄。信件提到日军在南京的禽兽行为令人发指,连尼姑在内,年满14岁的女子全部被他们的兽欲所害。档案注明这些信息是根据英国牧师从南京发出的信件刊登在英国报纸上的,“牧师出于人道考虑,多次劝告日军司令官都无济于事。”
(下转A4版)
本文图片来源:《铁证如山》 本报记者 周馨 翻拍 (上接A3版)
第二部分
证明“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国家行为
镇江2月中旬日军进入“慰安所”的人数为8929人,比上旬的5734人增加了3195人
丹阳二月中旬“慰安妇”一人所应对士兵数为267人,因“慰安妇”人数不够,要在当地招募“慰安妇”
日军“慰安妇”制度是世界战争史上是唯一的性奴隶制度,使亚洲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难以计数的妇女惨遭蹂躏,蒙受巨大的侮辱和伤痛。这次公布的反映日军强征“慰安妇”档案价值非常高,第一次发现日军购买“慰安妇”资金方面的档案、涉及朝鲜人“慰安妇”档案,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普遍性得到证实,档案记载,东宁、黑河、南京等二十余个地方建有军队“慰安所”,印尼的爪哇也有军队“慰安所”。
本次公布的反映日军强征“慰安妇”档案共25件,是从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日本关东宪兵队全宗和伪满中央银行全宗中发掘而来。其中两件电话记录记载了日军以军用公款科目转账划拨给日军部队购买“慰安妇”专项资金内容;两件1938年2月华中派遣宪兵队司令官大木繁《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牒)》,记载了南京及周边地区下关、句容、镇江、金坛、常州、丹阳、芜湖、宁国等8个市县日军兵员数及“慰安妇”配置比例,日军在10内利用“慰安所”的人数统计等内容;21件各地宪兵队上报的《通信检阅月报》《军人犯罪调查表》等,记载了日军强征、蹂躏、奴役“慰安妇”的恶行。
日军华中派遣宪兵队《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牒)》形成时间是1938年2月19日,其中第11项内容记载了1938年2月1日至10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军队“慰安”设施状况。包括南京、下关、句容、镇江、金坛、常州、丹阳、芜湖、宁国等地日军驻扎数量、“慰安妇”人数、“慰安妇”一人所对应士兵数、“慰安妇”构成、一旬内利用“慰安所”士兵人数等情况。档案记载,日军为侵略军队有比例地配备“慰安妇”,以下关为例,当时下关驻扎日军1200人,“慰安妇”人数为6人,“慰安妇”与士兵数的比例为1:200。2月20日增加11名,比例变为1:71。
形成于1938年2月28日的日军华中派遣宪兵队《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牒)》,第11项以表格的形式记载了1938年2月11日至20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军队“慰安”设施状况,表中的项目与2月19日所报表格基本相同。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到,芜湖“慰安妇”人数一旬内增加84人;109名“慰安妇”中有中国人“慰安妇”25人、朝鲜人“慰安妇”36人,占芜湖“慰安妇”总数的二分之一还要多。镇江2月中旬日军进入“慰安所”的人数为8929人,比上旬的5734人增加了3195人。档案还记载,丹阳二月中旬“慰安妇”一人所应对士兵数为267人,因“慰安妇”人数不够,要在当地招募“慰安妇”,强征的事实昭然若揭。
一份伪满中央银行资金部外资课关于“慰安妇”采购资金电话记录,记载了伪满中央银行鞍山支店代理支店长来电办理资金转账事宜。档案中明确指明涉及的资金为“采购慰安妇资金”,档案记载了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3月4次用于购买“慰安妇”的资金为53.2万日元。伪满中央银行是日本操纵下的对伪满洲国实施侵略和掠夺的工具,从伪满中央银行转账“慰安妇”购买资金,并持关东军第四课证明办理,赤裸裸地表明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是日本的国家行为。
1944年3月5日日军爪哇宪兵队本部形成的《宪兵月报(一月)》,记载了独步一五七六部队本部陆军一等兵补1月5日擅自外出到军队“慰安所”寻欢,被通报并口头教育处理。这件档案透露了1944年日军在印尼的爪哇设有军队“慰安所”的信息。
第三部分
细菌战“特别移送”绝密行动暴露
姜荣泉是馆藏档案记载的逃出731部队魔爪的唯一幸存者
吉林省档案馆反映特别移送内容档案近两百件,涉及277人,大部分为中国人,还有朝鲜人和俄国人
所谓特别移送,是指关东宪兵队等军警机关不经法庭审判将抓捕的抗日爱国人士及其他人员移交到731细菌部队进行人体试验的隐匿行为。吉林省档案馆反映特别移送内容档案近两百件,涉及277人,大部分为中国人,还有朝鲜人和俄国人。在特别移送档案中,各地宪兵队上报的审讯材料的右上角,都盖有关东司令部“军司二课”和“特别移送”字样的印章,另外,凡是关东宪兵队下发有关“特别移送”的指令,都要抄给关东军第二课,这都证明了实际上关东军是“特别移送”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关东宪兵队是实施者。
由于侵华日军一直将细菌武器的研制列入“绝密”加以掩盖,因此该档案是记录关东宪兵队和731部队相互勾结共同实施罪恶活动的原始文件,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在此之前,尚无证据证明被送到731部队的人员能够生还。这次公布的4件档案分别是延吉、新京、孙吴宪兵队实施的特别移送,有李基洙、李文刚、王国财、姜荣泉4人。档案记载了1943年12月在特别移送姜荣泉到哈尔滨宪兵队本部途中,姜荣泉趁押送者黑河分队佐佐木伍长打盹之机成功逃跑。姜荣泉是馆藏档案记载的逃出731部队魔爪的唯一幸存者。
记录姜荣泉的档案非常详细,形成于1943年11月18日,是孙吴宪兵队上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关于逮捕“苏联间谍”姜荣泉的报告》。档案记载了1943年11月18日姜荣泉以“苏联间谍”罪名被黑河宪兵分队逮捕,孙吴宪兵队审讯并提出将姜荣泉特别移送处理的意见,认为“出于整顿国境地带的考虑,‘特移’处理最适当”。据载,姜荣泉被捕时40岁,原籍山东省东平县零孤村,当时的住所在黑河省鸥浦县城齐札街。对他的描述是,姜荣泉熟知并仰慕苏联,决意入苏,刚一入境,就被苏兵逮捕,护送到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国境警备队,审讯后被笼络答应当了“苏谍”,同年9月19日,被命调查黑河附近的飞机场和军警情况,同日进入东北。
在另外一份档案孙吴宪兵队《关于特别移送押送途中“苏联间谍”逃跑的报告》中,则记载1943年12月19日,黑河分队佐佐木伍长负责押送姜荣泉到哈尔滨宪兵队本部,戴上手铐出发,12月29日乘坐前往哈尔滨的第302列车第13号三等卧铺。次日4时到达绥化车站,当时卧铺已满员,到了□□(文字遗失)让被押送者往前坐,进行监视,3时30分左右到达哈尔滨站,稍感觉到放心,于是打个盹,约过了1个小时后,列车进入白奎堡车站(绥化往南第四站)时,一觉醒来发现被押送者已经逃跑了。所以马上联络乘警长搜查车内,却没有发现,佐佐木伍长在该站下车。
吉林省档案馆馆研究员介绍说,曾前往姜荣泉的家乡寻访,未有线索。
第四部分
修抗苏工事残酷迫害中国劳工
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极度衰弱以及各种设施不备等原因,1943年3月至7月间,1935人中即有163人病死,病死率高达8%,几乎每天都有特种工人病死
东北沦陷时期,日军出于对苏战略进攻和防御的需要,强征劳工在中苏边境修建了大量军事工程。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劳工惨遭日军奴役和迫害。此次吉林省档案馆公布馆藏“反映日军奴役劳工档案”共计14件,全部从馆藏关东宪兵队全宗中发掘,主要形成于东北沦陷中后期,真实记录了日军对包括以中国战俘为主的“特种工人”在内的中国劳工的严格管理、残酷迫害和劳工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
14件档案中,孙吴、鸡宁、东宁、奉天、齐齐哈尔、阿尔山等宪兵队形成的报告(通牒)集中反映了军事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劳工集体逃跑事件。奉天宪兵队关于强行摊派劳工实情的报告(通牒)对强征劳工中存在的顶替、缺勤、因病被解雇以及逃走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据档案记载,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粮食衣物供给不足、薪酬低廉、不堪忍受殴打谩骂等。
这些档案,件件都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在日军奴役下,中国劳工极端恶劣、严酷而又恐怖的生存境遇。
东宁宪兵队《特种工人状况报告》记载了1943年7月5日东宁宪兵队关于管辖内特种工人基本情况、管理状况、思想动向。档案中记载,1943年3月26日和5月7日,先后接收日军华北派遣军移交特种工人2次共1935人,分别配属到日本第1271部队、第160部队、第844部队、第3611部队从事国防道路建设等军事工程作业。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极度衰弱以及各种设施不备等原因,1943年3月至7月间,1935人中即有163人病死,病死率高达8%,几乎每天都有特种工人病死。
关东宪兵队司令部中央检阅部《通信检阅月报(六月)》中,有一封1940年6月东宁“满铁”汽车区安藤保写给日本爱知县安藤松一的信件摘抄。其中记述了写信人在广场上散步时看到的情景:中国劳工的尸体堆放得到处都是,惨不忍睹。这些尸体被狗当作美食在啃咬。这样的情景在日本国内是不可能看到的,但是最近在这里却已经是司空见惯。档案上该信的处置意见是:没收。
很多劳工不堪忍受痛苦,伺机逃跑。阿尔山独立宪兵分队《关于在军事工程“就劳”的“勤劳报国队员”集体逃亡的报告》中记载了兴安南省五岔沟新建跑道工程25名劳工集体逃跑的情况。档案中记载,逃跑劳工是由伪满时期龙江省龙江县供给的“勤劳报国队员”。伪满龙江县招募“勤劳报国队员”时,招募条件为供应白面和高粱。而实际情况是,自1943年5月8日起,由于运送粮草的货车没有到达,主要粮食供给断绝。5月9日后,原来马匹食用的豆饼开始作为主食供给劳工,副食则完全不供给,劳工中经常出现腹痛患者。由于粮食断绝,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于是,在断粮7天后,5月15日黎明,赵兴振等25名劳工,集体逃走。档案内容揭示,截至阿尔山独立宪兵分队5月29日形成该份报告时止,劳工们至少在20多天的时间里是处于断粮状态的。(下转A5版) (上接A4版)
第五部分
士兵信件记载侵华日军惊天暴行
■ “本月10日开始继续烧杀共产军及共产村落,所有男子都被枪杀,此情此景实在悲惨。在此村落杀死150人”
此次公布的23件档案,22件摘自《邮政检阅月报》。其中15件是日本人间的通信,记载了日军虐杀平民、儿童、强奸妇女、残杀劳工、焚烧村庄、狂轰滥炸等罪行,反映了日伪占领区中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及少数日本军人厌战思乡的情绪。这些信件出自日军之手,是日军残暴罪行的直接记录。
《军事邮政检阅月报(八月)》中有1941年华北派遣队古泉正一写给新潟县中蒲原郡吉田常松的信件摘抄。古泉正一写到:“在此前的讨伐中杀了一名中国人,心情不是很好,这些杀人的情景让内地的女人看到了一定会害怕。刺刀杀中国人,像切豆腐一样,刺一两下,手就开始无力发抖。”从中可以看出日军杀人时的恐慌心理。档案中对此信件的处置意见是:“消除”。
《邮政检阅月报(二月)》档案系华北派遣加纳部队□(文字遗失)田国秋写给群马县高崎市田多井植市的信件摘抄。档案中写道:“当下,我们正在执行大扫荡任务。本月10日开始继续烧杀共产军及共产村落,所有男子都被枪杀,此情此景实在悲惨。妇女及女孩们的哭喊声让人于心不忍。看见小孩子被扔弃等惨状不禁落泪,但是一想到这是敌国的孩子,长大了就不得了,于是一狠心将其扔到火中,在此村落杀死150人。”
日军华北派遣宪兵队《通信检阅月报(六月)》档案系1942年6月山西省榆次城外铃木义雄写给东京市牛込区高柳芳雄的信件摘抄。档案记录了铃木义雄暴打一名中国人,打得头、脸、眼睛、口出血,他剥下这名中国人的衣服,扔到井里浸泡,看着他全身赤裸、浑身是血回家的样子,觉得真是好笑。这样的施暴他感到特别有趣。此信件被“扣押”处置。
日军华北派遣宪兵队《通信检阅月报(七月)》档案系1941年7月重庆陈某写给天津法租界教堂曾梦云的信件摘抄。信件记录了1941年6月5重庆大轰炸惨案。信中说,4万人进防空洞避难,通风器被破坏,窒息者达1.5万人。此信件被“部分消除”处置。
第六部分
殖民中国早有预谋并有计划进行
■ 这次公布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规划图,证明了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早有预谋,乃是一项领土扩张的“国策”
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中国东北地区殖民。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日本在进行移民的同时,强行霸占中国农民土地和私有财产的暴行屡屡发生,成为日本侵华的严重罪行之一。
这次公布的10件反映日本移民侵略档案中,6件反映了日本移民夺占东北农民土地、欺压东北农民等方面内容;2件档案以图表的形式,记录了日本移民规模等情况。还有2件为日本关东宪兵队的报告、调查。尤其有价值的是,这次公布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规划图,证明了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早有预谋,乃是一项领土扩张的“国策”。这些档案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移民侵略的实质,具有极高的史证价值。
鸡宁宪兵队《思想对策月报(五月)》中记载了“开拓团”在勃利县“收买”“开拓”用地及军用地后,当地农民的不满言论。
在齐齐哈尔宪兵队《思想对策半年报》档案中,记载了宪兵队收集的从1940年12月至1941年5月当地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开拓团”收买土地和粮食的宣传文,当中写道:“你们的土地和粮食全都被国家没收了。土地给了日本移民,而粮食则用作偿还日本欠外国的债务,他们试图牺牲你们来偿还欠款。”
以图表形式详细记录日本移民安置状况的档案,在日本侵华史料中是极为罕见的,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第五次‘开拓团’用地略图,朝阳屯‘开拓团’部落配置图”就是其中之一。从1932年到1937年,日本先后六次组织武装移民移往中国东北。档案中提及的第五次移民,是指1936年日本拓务省正式确立了“集团移民计划”,从全国选出1000户移民,侵入到伪满东部的牡丹江省密山县的朝阳屯等地。从这份第五次“开拓团”用地略图可以分析出日本移民用地都是选在土质较好的熟地及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地带。而从这份朝阳屯“开拓团”部落配置图中圈定的部分可以看出日本移民抢占了原住民的房屋和土地,并在这里种植了水稻和烟草,甚至预留了停车场等。
一张蓝色的“集团移民现状一览表”全面反映了从第一次到第六次日本集团移民的分布、数量、现状等(其中包括弥荣村、千镇村等移民的地理位置、指导员关系、入殖关系、营农关系、农产加工、户数、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都做了较详尽的统计)。一份为1937年各移住地的作物面积、人口、收量、家畜的增加图表。
第七部分
镇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手资料
■ “除了对□□(文字遗失)军总指挥杨靖宇进行射杀以外,讨伐队分布在各个地方,因而匪团全面衰退”
这次公布的关东宪兵队档案中反映镇压东北抗日联军的档案共4件,分布在《思想对策月报》《铁路沿线治安周报》《特周报》等档案中,记录了杨靖宇、魏拯民、陈翰章、赵尚志等抗日英雄遭到日军杀害牺牲的情况;记录了日军在东北境内出动军警对抗联将士进行镇压、围剿,以及抗日部队动向等情况。
此次收录的反映日军镇压东北抗日联军的档案,透过侵略者的视角看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下的活动情况,是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史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东宪兵队《思想对策月报》档案中,记载了通化省曹亚范、韩仁和、黄海峰、平日军等率领的抗日部队活动地点、人数,特别提到杀害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本期,由于军警积极果断讨伐,除了对□□(文字遗失)军总指挥杨靖宇进行射杀以外,讨伐队分布在各个地方,因而匪团全面衰退,趋于崩溃。”在档案中,日军把抗联部队为正义而战的将士记录为“匪贼”、“匪敌”,把保卫人民生活家园的抗日斗争情况记录为“扰乱治安状况”。
《铁道沿线治安周报(第四十八号)》档案,系1940年12月17日日军铁道警护总队总监部警备科形成的《铁道沿线治安周报》。报告的第一项记载了1940年12月8日陈翰章部队十五六人在图佳线鹿道站附近被警察讨伐队发现,并与其交战,陈翰章及其他4名战士牺牲,另有5人被捕等损失情况。
第八部分
虐待英美战俘罪行浮出水面
■ 从1942年11月11日第一批战俘到达这里,至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奉天俘虏收容所关押了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六国战俘,最多时达2000多人
这次公布的有关英美战俘的档案,是吉林省档案馆从关东宪兵队档案中新近发掘整理出来的,一共有3件。主要包括1944年日军击落美军B29轰炸机部分战俘的名单、审讯记录以及英美战俘被管理、虐待的情况。
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建立了专门关押日军从太平洋战场俘虏的美、英等盟军战俘的集中营——奉天俘虏收容所。在关押的几年中,这些俘虏先后被安排做工,受到非人的虐待。为了掩盖其虐待战俘的罪行,日本战败时奉天俘虏收容所将有关英美战俘的档案作为机密文件在第一时间销毁。目前记载当时战俘情况及收容所管理制度的档案极为稀缺,这3件档案极其重要,对太平洋战争期间美英战俘情况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奉天宪兵队《发现并处理俘虏将校对防谍不利手记的报告》中,记载了1944年英国俘虏陆军大尉霍奈·罗伯特(Forner Robort,俘虏号码30号)在“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劳动期间,并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英美战俘在奉天俘虏收容所的实况,美国陆军军曹威廉·维特(Wheeling Welter,俘虏号码1005号)为其打字。诗作被奉天俘虏收容所看守人员发现,译成日文保存在档案中。诗歌用讽刺的语言,描述了收容所当时的俘虏划分,战俘被囚禁、强制劳动和被虐待的情况。诗中写道:“假如和平来得很晚,当走出这道门的时候,与其说我们会一边愤慨今天的生活一边走出去,不如说我们只能拖着衰弱的身体走出去”。
发现诗作后,奉天宪兵队马上突击审问罗伯特和维特。最后做出处理决定:对“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给予警告;同时给两名俘虏以惩罚。
吉林省档案馆研究人员从奉天俘虏收容所编著的《俘虏人员名簿》中查到,在威廉·维特的名字后面,有“重谨慎5日”字样。所谓“重谨慎”是禁闭的一种,令其单独坐在自己铺位的固定位置上,不许乱动,不许说话,在那里反省5天。从这件事即可以看出奉天俘虏收容所对英美战俘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