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皆知这则“经典段子”——娇妻戏夫:“你妈和我都跌落水中,你手里仅有一只救生圈,扔给你妈还是扔给我?”或者是“你会游泳,先救妈还是先救我?”丈夫顿立崖边,尴尬两难。
至少四十年前就听闻此段,初听大笑,再闻小笑,三闻窃笑,四闻难笑。这不是纯粹捉弄人,逼丈夫表忠心,逼他做出最不愿意做出的选择,而且以对方老妈当垫衬。无论怎么选,不是不爱妻,就是不孝母。一直感叹“民间文化”的脏小搞笑。不过,这道选择题真来自民间?百姓“无厘头”创作?无有所本?
近读《三国志·魏书·邴原传》,从附注“原别传”中意外找到出处。
曹丕以太子任五官中郎将,大宴宾客,百数十人。曹丕发问:“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当救君邪?父邪?”众客纷纭,或父或君。邴原在座,独不参与讨论。曹丕很奇怪,特地问他“君邪父邪”,邴原悖然对曰:“父也!”曹丕没再继续难为他。邴原后随曹操征吴,卒。
就故事内核,当今“救妈救妻”应本于此,或曰曹丕政治版的民俗版。至于曹丕“君邪父邪”(性质似乎还要严重)的出处,无法追考。至少,“救妈救妻”距今已有两千年矣。
邴原北海朱虚人(今山东临朐东),11岁丧父,家贫。邻居有书舍,邴原过其旁而泣,师怜之,不收学费而教之,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少与管宁俱以行事节操为第一,州府征召皆不就,苦身求学,有贤名。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邴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任为丞相征事,后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此人清静御俗,“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
邴原还有一则值得记叙的事迹。公元208年,邴原女儿早夭,恰曹操12岁爱子曹冲(字仓舒)亦没,曹操欲求合葬,邴原辞曰:“合葬,非礼也。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曹操乃止,认为他志行忠方,国之重宝,举而用之,一再升他的官。这则记载表明:阴亲之俗,源远流长,至少可追溯到曹操。
从逻辑上,凡事皆有所本,故事必有渊源。祖先必须敬畏,历史必须尊重。昨天是今天的母亲,今天是明天的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