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了休息,到我家附近广场上逛逛。广场上新搭了一个精致的帐篷,原来在销售妇女用的挂件、手链、胸针等,都是用宝石镶嵌的,款式新颖,色彩十分吸引人,做工也还精致。据广告介绍,宝石是真的。可是销售方式实在令人奇怪。精致的装饰品一般价格不菲,在安静的商店里被营业员细心呵护下销售。可这帐篷里摊位一字摆开,一只只装饰盒打开任由顾客挑挑拣拣。许多妇女(中年居多)挑得不亦乐乎。我看着扑哧一笑,一句话闪过脑际:奢侈品当白菜卖!
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也还不是独一无二的。葡萄酒(中国人俗称红酒)在西方,虽说是常用的佐餐酒,可饮起来讲究一个“品”字。无论是平民用的低价红酒,还是贵族用的高档红酒,都以珍惜、用心享用为习惯——这里面有文化。可是葡萄酒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儿。在商场铺天盖地的都销售红酒,酒瓶都贴上了“XX国原产地”的标签,弄得顾客真假难辨,而且价格不低,原本在国外商店里几十元就可以买到的红酒,到咱们这里起价就是几百元,还有天价的。在酒场上,饮酒也从“品”红酒变成了“灌”,大杯比拼,论箱狂饮,据说还有人喝上几瓶红酒不上卫生间,不醉的。在公款消费不受限制的时候,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由“品”蜕变成“灌”,这里也有我们自己的文化。
别以为只有在物质消费领域才有这种现象,其实在教育文化领域也有无节制扩张,掺水膨胀的例子。招收研究生,本是大学教育的高级阶段,主要用于培养一批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承担较重科学研究任务的大学、有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大学才能招收研究生。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确是一国高等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可是前些年研究生招生一窝蜂扩张,研究生培养的本意又被异化了。读研究生成为青年就业的敲门砖,以为高学历等于高质量,招收更多的研究生成了许多大学普遍追求政绩的目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膨胀的结果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普遍贬值,研究生毕业就业比本科生还困难。我们博士生数量号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可是质量呢?
将奢侈品当白菜卖,似乎也是当下难以避免的。简单的可以归结为市场经济使然。市场嘛,竞争为第一天性。有好产品,蜂拥而上,竞相生产,抢占市场。这样卖能制胜么?扩张过度,打破了供求关系,供过于求,一定会使产品贬值,贱卖甩卖。奢侈品当白菜卖是必然的。深究起来,我们的文化深处是否也缺少了某些元素?模仿扩张是最省力的办法,求异创新才是产品的立足之本。对文化而言,也是一样。